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众所周知,我国诗歌经六朝入盛唐以后,逐渐形成了“诗庄”的特点,即诗歌要“典雅”、要“庄重”,俗言俚语不可入诗,几乎已经约定俗成。然而这种和谐工整的高度格律化的结构方式和一套异于日常语言的高度典雅诗化的话语系统,又会使诗歌创作趋于模式化。当时的古人在创作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避免平庸,在语言上追求通俗化、口语化、平淡自然的革新。唐代的一些诗人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注意向民歌学习,有意吸收民间的方言俗语入诗,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佛教月意象意蕴和诗歌月意象意蕴有着某些相同之处,这使得二者的相互交融成为可能。然而,佛教与诗歌月意象的相互影响不是即时显现的,而是滞后的,这种影响在唐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禅诗月意象诗意化、审美化;诗歌月意象意蕴更丰富、境界更高远,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3.
所谓藏字诗,指的是在每句诗中故意把需要突出的字词藏去,而藏去的一般是成语、俗语或惯用语中的字词,明眼人一下便可悟出藏去了什么。这种藏字诗,曲折含蓄,幽默风趣,且带有谜语的意味。请看下面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中国俗语甚多,流传甚广,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谐音讹化现象,以至于人们以讹传讹,原有的俗语被遗忘,而讹化后的俗语却得以广泛流传。这种讹化,对俗语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需要把它原来的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才能消除障碍。这类谐音讹化的俗语挺多,笔者辑录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劝慰、高抬某人时常用一句老话,叫作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还是一个爱情故事里的一句诗呢!说的是宋朝宰相王安石不幸丧妻后,续娶了一位叫姣娘的名门闺秀。王安石因国事繁  相似文献   

6.
梁辰鱼的《浣纱记》下场诗可分为四类:引用或化用唐诗的下场诗,引用宋诗或宋词的下场诗,引用俚语的下场诗,作者完全自创的下场诗。与《香囊记》《牡丹亭》的下场诗相比,《浣纱记》的下场诗形式不够整饬,俗语较《香囊记》少、较《牡丹亭》多,取材倾向于盛唐诗,尤其是李杜诗。这主要是因为传奇体制的规范化、传奇语言典雅绮丽化以及当时诗坛兴起宗盛唐诗、李杜诗的复古思潮。《浣纱记》下场诗在剧中起到了概括剧情、表现人物感情、评论人物或剧情、表现人物行动、预示情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追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0.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嘻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禅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禅在于炒悟,作诗也在于妙悟,妙悟沟通了禅与诗。禅对诗的渗透,促成了以禅喻诗,化禅境入山水,增加了诗的意境。禅开启了诗的神韵,将妙悟注入诗论,对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珍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学习杜诗的。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通常是运用"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来达到传神的效果,这一技巧被郑珍很好地学习继承,且同样运用得炉火纯青;杜诗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以及讲究炼词炼律的艺术技巧、高超的"点化"艺术技巧等,也被郑珍兼收并蓄,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当时宋诗派其他诗作迥乎不同而独步诗坛。  相似文献   

13.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5.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墨子>、<庄子>、<韩非子>作为战国不同时期非儒家的代表著作,它们说诗、引诗反映了非儒家的诗学思想,以及<诗>被接受的状况.战国时期非儒家对<诗>基本上保持了抨击的姿态,且越来越强烈,这种态度从反面也说明了<诗>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越来越深广,这是儒家<诗>经学化演进轨迹另一形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现当代旧体诗创作中不乏优秀的诗人诗作,诗歌创作以西域诗为主,以1990年后的作品为多。这部分诗歌的写作技巧更加圆熟,创作经验更加丰富,较好地代表了星汉先生西域诗的风格特点。其创作特色大体有四:一、变化多端,翻新见奇;二、拟人比兴,托物言志;三、熔铸时事,不落俗套;四、活用俗语新词,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19.
诗歌语言形象性的特点,使生活细节入诗成为了可能,而其概括性的特点又使入诗的细节呈现鲜明的特点,即细节白描化倾向。诗歌语言的精练客观上要求入诗的细节必须具有  相似文献   

20.
化用前代诗作的诗意诗境是宋人作词风习,而对原诗的改造融会又是词人以自己的审美品味,创作风格为依据的,因而词人化诗入词的特色便是构成作品风格的重要的微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认识正是准确把握词人词风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以苏拭具体词作为例,以婉约派词家秦观化诗入词特色为参照系,尝试从微观系统考察苏状词风中的“以诗为词”特色。就这一系统看,我们感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得诗魂之精要而为词,词作籍化诗入词所获得的丰富而深刻的涵蕴,“直造少陵堂兴”;使词形成的宏阔超迈的意境更不亚于诗的气度。以这一系统观之,苏轼作词确是使词高蹈于旧日畦径之外,为词“指出向上一路。”(《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