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教育之道。文章分析了教育中的“无为而治”,既是教育教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艺术和策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为而治”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这对当前高校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并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课教学是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身的教学。教者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关注每一个人,优化教育环境,加快培养学生成人成才。1.更新观念,建立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关于师生关系,孔子最早提出“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和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上,教育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  相似文献   

4.
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提出新思考:树立和谐教育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的前提;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四化”,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灌输”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思想教化,而渴望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中提出“使用与满足说”,主张按照受众特点开展国民教育,将其寓于各式各样的隐性渗透之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学说的精髓,改进思想教育的方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使用与满足”学说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其实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是“知—情—信—意—行…  相似文献   

6.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8.
前老子时期“道”语词的发展及哲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于考察老子同时代以及之前“道”这一语词及其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考察它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各个衍生义,由此把握道从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完整过程。其具体包括:(1)“道”包括道路、引导在内的原始含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方法义;(3)社会法则义;(4)道德义;(5)自然法则义;(6)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7)由原始而发展的言说义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子之前或同时,关于道的语词内涵发展所已到达的进度,了解老子“道”的哲学的概念准备,了解前人为老子哲学所奠定的观念甚至是思想基础,并了解前老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内在连接。完全有理由这样说,老子的道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是前老子时代关于道的丰富理解或认识构成了老子“道”的哲学的坚实概念与思想基础。老子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向着抽象与系统高度的辉煌一跃。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相似文献   

10.
钟明 《教书育人》2002,(24):24-25
作为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心理学上的许多研究成果值得教育教学实践借鉴和应用;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求心理现象和规律,主动、自觉、有意识地进行运用,指导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自我表露对等原则、晕轮效应、从众现象等心理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同样是人际交往的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策略可以从中获得规律性启示,改善师生交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登门槛”效应(the“foot-in…  相似文献   

11.
老子道家哲学中的人性论思想,虽然没有涉及“人性”一词,但确实有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在返璞归真、复归自然,德行致上、度让为先,知足贵身、制性制欲,贵柔制刚、度善若水四个方面探讨老子的人性论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侯光国 《山东教育》2002,(14):12-1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是对具体工作的管理,是做具体的事;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领导和管理之术,是驾驭有为之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仍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一、遵循规律,构建学校管理文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九义小语修订大纲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必须遵循具有潜力的生命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还要关注长远、注重发展。这种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因此,这一教育思想贯穿于修订版大纲的全部。在大纲“教学目的”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总纲,既是小学语文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目标。在修订大纲的其余四部分中,也渗透了这一先进…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中有道、儒、法、墨诸家思想,历来论者牵于法家之说多曲解。本文根据黄老思想的特点,认为这两篇属黄老而非法家。主要表现:一、它们都是以“道”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天地方物、社会政治及人生的总根源、总法则的思想;二、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重大的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王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三、坚持和发展了老子以“虚静”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来调和诸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阴柔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16.
"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的教育”作为一带带有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涵盖着多层面的内涵。在决策层面,它既意味着要尊重教育规律,同时意味着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教育对象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受教育的个性;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互相尊重。“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多重的价值意义。第一是高扬“以人为本”为价值理想,第二是确认教育的自由价值观。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是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7.
《鬼谷子》对纵横学说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引入老子的“道”论及其概念、范畴,使得纵横学说理论化、系统化。其具体做法是:把游说之术纳入“道”,寻找纵横学说的理论依托;把道家“阴阳气化论”引入游说领域,解决游说理论的产生过程;利用老子“崇阴尚柔”的思想揭示谋略的本质;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袭用,设计纵横学说的总原则;利用道家的辩证观念,总结纵横之术的方法。从《鬼谷子》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袭用与改造来看,《鬼谷子》的成书不可能晚于战国后期。  相似文献   

18.
有幸追随著名特级教师徐斌,一起参与《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践.在我看来,“无痕教育”体现着对学生学习的尊重与关怀,“无痕教育”预示着教学方法的圆融与通达,“无痕教育”代表着数学教育的追求与真谛. “无痕教育”,这是徐斌老师的教学主张,亦是他的教学思想与风格.翻阅古今中外一些大家的著作,许多文章或片言只语中都闪烁着无痕思想的光芒. 一、行不言之教的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9.
一、隐性思想品德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正式提出。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提法,“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  相似文献   

20.
朱雪萍 《学周刊C版》2011,(8):146-146
课堂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教师对学生太放松.而是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以至于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为了改善师生关系.生成和谐的政治课堂.我们要学学老子的“无为”思想.“行不言之教”.因势利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无为”的思想.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