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恋古情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恋古情结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祖先崇拜情结,是基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质相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恋古情结虽以尚古、崇古为表征,但它并不等于复古倒退,其本质是一种批判现实精神,是一种求变向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自幼的天性和独特经历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恋衣情结".在日常生活中"恋衣情结"培养出她对衣饰美细致、敏感、独到的体味和把握,并形成一种观察生活、体验人生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上"恋衣情结"内化为张爱玲自觉的文学追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重视衣饰的设色,使色彩的冷艳与特定情调和某种文化意蕴相谐调,揭示人性的过程与张爱玲实践衣饰描写减法原则的过程同步."恋衣情结"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体验、完善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妖之恋”是中国传统文学原型,它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既崇拜痴迷又恐惧忌讳的心理。海岩《玉观音》将传统的“人妖之恋”继承翻新,创造出现代版的“人妖之恋”。现代版的“妖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她有正常女人的职业、人际关系、人生理想、情感、道德,有合乎情理的感情关系,所有传统“人妖之恋”的超验特点全部消除。海岩《玉观音》中的“人妖之恋”在写实的外衣下,将传统“人妖之恋”的丰富的社会、心理蕴涵表现得更加充分、深刻。海岩对传统“人妖之恋”文学原型的继承翻新,为我国通俗小说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4.
恋乡思归,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情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为文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恋乡情感模式。儒家教化又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依恋故土的情感指向。以儒道两家学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又为文人们的恋乡情结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这些最终构筑了中国文人的恋乡情感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河南作家的小说表现出以权力崇拜、家族意识和恋土情结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根性。这是由河南的文化传统、乡土特征决定的。从建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乡村文化根性应予以否定,但河南作家对此表现出复杂暧昧的态度。新世纪的河南文学要想寻求更大的超越与突破,作家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纵观建筑历史长河,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映射着中国严肃的传统伦理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浓郁的"恋土"倾向、"恋木"情结、中正和谐之审美和建筑之术的道德制裁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婷  王华 《海外英语》2013,(16):222-223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华 《文教资料》2008,(32):4-5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促卿悲剧的成因,传统的看法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所致,本文却从焦母的"恋子"变态心理作了阐述.认为"恋子情结"是造成焦刘悲剧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有民族文学迈进"世界文学"的历史梦想,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时代契机,更有殖民话语的入侵、弱势文化被悬置和吞噬的隐忧.于是,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学动势--文学表征功能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的声音喑哑和文学传统的根基失依,构成了全球化图式中难以化解的焦虑情结.主要表现为文学表征范式和价值危机、文化殖民对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渗透、"现代化"的宰制与异化、"文化工业"的复制与同化,以及中文拉丁化的语言解构等.  相似文献   

10.
俄狄浦斯情结是中西方文学中共同的文学主题,他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即都表现了父母子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又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更为直接,表现为破禁之后的惩罚,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现比较隐晦,而且中国文化将孝引入心理机制从而从根源上消解了这种乱伦的出现。不同的表现与模式其实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东北女性文学在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地域精神,显示出独具丰采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它以兼有女性自觉与地域品格双重性的文学视野,以母性情怀与民间视角相结合的创作意识,既书写着以黑土地为代表的东北文化,又从女性视角出发,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恒久关注。地域家园与母性温情成为当代东北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不尽资源与内在动力,也使得她们在人生情态、艺术追求、创作动因、情感观照以及创作视野等方面呈显出随性洒脱的自由精神、牵扯不断的恋土情结、温婉悲悯的女性情愫以及博大宽宥的民间情怀等共通的地域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正> “女性美是人类美的最高表现,在这种表现中可以看到新的事物的诞生,看到美好事物的生长、开花和凋落.”(苏霍姆林斯基语)基于此,我们想从新时期十年文学的两端抽出两个女性形象来,对女性描写中的一种流向作一些文化心理的思考。这两个形象是陆文婷和王安忆《小城之恋》中的“她”。  相似文献   

13.
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两种生存空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生存于这两种空间的主体,又有着各自的文化心态:乡村人的城市情结和城市人的乡土依恋。20世纪的中国,这种文化心态更主要的表现为乡土人的城市情结。传统的农耕文明向城市进军的过程,应该说是与城市文明遭遇冲突和尴尬,异化,边缘化的过程。传统的农耕文明何去何从?成为我们当下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在“民工”文学中表现尤为急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心经》和《洛丽塔》表现的乱伦因素备受质疑,两个作品均是研究和解读厄勒克特拉情结的范本。受不同作家性别身份影响,《心经》表现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带有明显的自传倾向;《洛丽塔》中的女主人公属于不自在的人物,视角的设置展示了男权对女性自我生命经验以及主体意识的遮蔽。受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影响,《心经》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在无形中被消解了;而二战后美国呈现一种消费的狂欢状态,开化的社会氛围、庸俗的教育和大众传播助长了《洛丽塔》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  相似文献   

16.
只有了解地域文化才可能对地域文学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对新时期湖南小说而言,我们容易发现它承传着湘楚文化血液里的浪漫风韵,“经世致用”学风哺育下的广阔的政治视野。其实,湘楚文化长期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产生了或隐或显的非常深刻的影响,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更加自由与奔放的浪漫主义,一种恋乡怀旧的执拗情结,一股浓厚的“抱团”意识等特征,并由此也影响了新时期湖南小说在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生存原则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7.
顾裕非 《文教资料》2009,(12):80-81
本文主要论证了"大团圆"情结这种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学叙事作品中的表现,并重点分析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种种"圆满崇拜"现象,以引起人们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恋虐情结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泛滥,作品中的女性,要么远离人群,要么在人群中放纵。林白、陈染和卫慧、棉棉笔下的女性各执一端,无论哪种方式,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和残忍的疼痛。而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的缺失使得她们在孤单地与生活抗争的过程中积蓄起一种自暴自弃的情绪或是更加迷恋自己,甚至迷恋到绝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20.
乡愁情结是台湾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 ,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 ,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 ,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 ,女性特有的气质 ,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 ,这也使得女性乡愁文学在文坛上开了日后 4 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