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加仙 《上海教育》2023,(26):20-23
<正>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神经科学不同于神经科学领域以及教育学门类下面其他学科的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专业,其发展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23,(26):18-19
<正>神经科学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在一个AIGC时代,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洞悉神经机制、提炼学习规律,应用于创新性的教与学的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更从容地驾驭数字科技时代的职场与生活?本期从国际组织对教育神经科学实践经验的推广、加拿大立足神经科学原则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策划组织、美国地理课堂中的空间思维培养、中国基于神经科学的高中古诗文教学设计,以及基于睡眠机制、改善学生睡眠的各国学校策略等维度,以切实可行的国际行动和教育实践来回应神经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践行科学的教育实践、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教育神经科学对于国家人才培养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著名大学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启动了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对该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突飞猛进,科学教育范式诉求愈益高涨,教育神经科学作为教育学与神经科学的重要交叉学科,旨在以神经科学研究指导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实践.神经生长发育关键期研究的深入,神经发育的范畴特异可塑性的探索,多元智能结构的神经模块假说的提出,以及观察学习的镜像神经机制的发现等使得教育神经科学为传统教育心理学开辟了一条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化途径.未来的教育神经科学需要加强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5.
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神经科学通过探索有关学习的脑机制,为学习科学研究提供生理学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教育神经科学的内涵、发展及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继而对教育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论述,包括脑的功能结构与发展研究、语言学习的脑机制研究、数学学习的脑机制研究,以及情绪发展的脑机制研究;最后,描述了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教育神经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俊 《早期教育》2005,(2):28-28
2004年10月30日~11月1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家论坛在南京师大举行。此次论坛旨在展开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以了解国内外儿童发展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开拓学前教育研究的学术视野。来自北京师大、辽宁师大、华东师大等国内名高校的学应邀作了精彩讲座。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国际科学教育学会协会亚洲地区会议”于1991年3月29日——4月3日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国内、外代表近200人。我国现在还不是这个学会的会员国,但由于我国的地位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我国的信任,在上届会议之后与中方商谈并经我国国家教委批准决定在我国上海华东师大举行这届会议。这可能预示我国很快就会成为这个学会的会员国。  相似文献   

8.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学与学习规律的不断追求,促成了基于脑的教育或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近期,一种实践取向的基于脑的教育被形容为教室里的神经科学,即采用神经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来研究并解决某些真正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其研究现状集中体现在语言学习、阅读学习、数学学习与睡眠对记忆和学习的作用等四个方面。但是由于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问题上的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未来需要增进神经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寻求改善。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的连接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该领域目前缺乏研究综述。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法,对2000-2022年67篇相关文献,围绕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的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四大主题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二者连接的价值涉及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连接内容侧重教师获取神经科学知识;连接路径旨在实现神经科学知识转化,包括构建利益相关者协作对话和开设教师神经科学课程;连接行动以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和应用实践为主,分别体现在探索揭示教育教学中的脑机制,增加合作交流机会,将研究成果、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及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两个学科初步建立连接,未来尚需拓展相关研究,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10.
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备受瞩目的新兴学科。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清除教育领域的神经神话、确立研究与应用的伦理道德准则、正确地对待不同文化中的心理模型是教育神经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创设研究型学校,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人才与教育工程师,建立儿童青少年的脑发育与认知发展的数据库是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的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重视整体人的研究与培养,因此将为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研究基地、开设专业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等是促进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5-6日,由巴黎第八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法教育科学研讨会"在巴黎第八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里昂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和中国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60余名教授及研究生参与了此次会议.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参赞白章德先生与会祝贺,巴黎第八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Martin Abdallah-Pretceille女士代表巴黎第八大学到会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13.
教育神经科学是教育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高度整合,它是认知神经科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它的兴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尝试通过神经活动来解释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教师教育》2014,(2):71-75
学科和教龄是构成教师特质的主要要素。本文就教育神经科学相关内容和其与实际教学的结合情况,对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中学教师对于教育神经科学的接纳程度。研究发现,中学教师对于教育神经科学的接纳程度呈现总体认可、各具差异的态势,这与学科发展情况及教师特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比较教育是什么——新形势下比较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伯特·柯文(Robert Cowen)系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伦大教育学院原国际与比较教育系系主任,欧洲比较教育协会主席,知名比较教育专家。柯文教授在2005年10月底出席"国际教师教育大会"期间,受邀为华东师大比较教育专业研究生作了一次学术讲演。"比较教育是什么"为此次讲演的标题。今将此讲演稿译出刊登于此,以飨我同比较教育研究者。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马潇潇)“2012年国际科学教育研讨会”于10月12日至1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以“国际中小学科学教育标准、大众科学与科学教师教育”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科学教育研究者,交流了科学教育及研究的经验,研讨了中国基础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挑战及策略等问题。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7.
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包括了心理、脑、学习、教育、生物等不同领域,然而其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的整合,而是三维空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形成了极具价值的能够为教育出谋划策的宝贵理论支撑。因此,将教育神经科学引入教育的课堂是极为必要和迫切的,加强教师队伍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知识的建构,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特征的了解,要将理论付诸课堂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神经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前沿领域。在高等院校中,通常仅面向医学或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神经科学课程,非专业学生很难接触到此类与日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实践表明,神经科学的科普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但这种普及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需要改良和创新。该文对神经科学在高校普及教育探索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19日至24日,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湖北省道教协会和武当山道教协会协办。此次会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道教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神经科学领域,我们需要可靠的脑科学知识为学与教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独特的学习通路。在教育神经科学中,我们已经创建了一种通用的量表来评估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以及他们在校学习,这种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中,重要的是,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相互合作,建立研究型学校,将心智、脑与教育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