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与"法"是黄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万物的根本,对万物具有统摄作用,这为"法"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前提.通过对黄老学"道生法"命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与"法"的内在联系,"法"是"一"的显现,"一"是"法"的形上依据.在现实政治中,君主是"一"的化身,具有执一生法的功能."法"是实现"一"的途径,"一"体现了"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3.
<正>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一"字都是指事字,用一横表示数目。"一",笔画最少,古人根据一根手指的形状,造了个"一"字。它的形状,从古至今,从没变过。别看这"一"字就这一笔,它的内容可丰富了。有人从《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一"字有24种语义。以"一"字为头的词有2400多个,如果加上它在中间和末尾组成的词,那就更多了。"一"字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最小的正整数。这也就是"一"字的本义。正因为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序数中的"一"。如"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便是序数。  相似文献   

4.
"从隐含到呈现"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峰"呈现为"山峰"是"从隐含到呈现"的一组典型例证。"山峰"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中,唐代至明代的使用频率较低,清代时使用频率增高。"山峰"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词义泛化,二是词义抽象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6.
第一句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不断地"充电""蓄电""放电"。第二句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靠"两本"起家靠得住。第三句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吃苦是福。第四句具备"两种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一种是利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往往战胜利剑  相似文献   

7.
爱心链     
"两张支票"是全文的亮点。"另一张"是为前"一张"铺垫的,如果无前"一张",标题中的"链"是环形的;现在有了前"一张",标题中的"链"是延伸的!第二自然段"偶尔一辆车经过,只是停下来望一眼便疾驰而去,只留下尾气回应自己颤抖的求助声",是败笔——作者本意是反衬"宋";但是,将"爱心链"置于冷漠的环境中——不利于向面上拓展。  相似文献   

8.
正物理,首先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有关自然世界的科学;其次,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验证世界的能力;再次,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在探索世界奥秘过程中而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为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局限于一种知识、一种能力,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完全的物理知识体系。这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本文就物理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让物理改变学生的一生。一、用物理的内容丰盈学生的世界物理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不仅包含"测量"、"声"、"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内容,还包含"力"、"电"、"密度"、"精度"、"浓度"等看不见却无时无刻都跟我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将就"一词的成词,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短语"将就"的词汇化,一是动词"就"的词义制约,一是"将就"语源义及认知的影响。最早在南宋时期"将就"凝固成词,最初表示的是"迁就"义,到了元代才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勉强"义。从历时层面来看,其词义由多样性向单一性集中。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教育方法可以是"无中生有",一项教学改革也可以是"无中生有",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在"无中生有"中形成。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源,在让学生学习"有用"知识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多学些"无用"的知识。教育需要以"无痕"的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至高境界。而"无为"是一种对管理效能的追求,是一种管理态度,是一种管理方法。实施"无为",最终要达到"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单翼的天使     
竹之青 《中华家教》2011,(11):46-47
有一天,我无意中听见儿子"篡改"一节课文。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里,有一段"先朗读,再背诵"的课文:"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儿子念到这里,很快做了如下更正:"我家只有一棵大树,那就是妈妈,我是一只不快乐的小鸟,只能在一棵树上跳来跳去。"  相似文献   

12.
傅小丽 《中学教育》2004,(12):52-52
"霸气"的"霸"字给予我们重要的符号信息,其意义甚为深蕴。它不同于霸道的"霸"字。霸道是贬义。而"霸气"是一种表现为自信的心理优势,是一种权威的体现,是一种魄力。霸道不可有,  相似文献   

13.
借题发挥     
付敢泽  闵文菊 《初中生》2012,(32):16-19
正[技法阐释]"借题发挥"原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借某事为由,去做其他的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于写作,则是指从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现象生发开去,涉及其他同类的事情或者现象,从而阐明某一道理的谋篇技法。记叙"某一事情"是引子,阐明"某一道理"则是主体;"某一事情"为"某一道理"的铺垫,"某一道理"为"某一事情"的生发:二者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这些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李大钊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二是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 "两依据"一是依据语、数、外三科及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1."两依据" "依据一"——高考成绩.在实施"3+3"模式的省份中,前面的"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卷面成绩,后面的"3"是3科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成绩;在实...  相似文献   

16.
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作者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通过对十多年从教实践的思考,作者认识到, "受尊敬"是讲做人,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做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自己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履行"因材施教",使自己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这本身是把"传道、解惑"与帮助学生"立业"统一起来,前者是推己及人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后者是由人及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自由及其价值 "自由"在英语中有两个词,一个是liberty,一个是freedom.前者起源于拉丁文,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自由"、"自主",是一种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者"所拥有的"资格",这种"资格"是可以传代的;二是指那种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赋闲在家的人;三是指没有任何"障碍"、"负担"或"羁绊"的行为状态.后者源于古希腊语,其意为"免于外部控制的依赖或屈从".虽然词源不同,但这两个词的核心都是指一种广泛的"免于……"和"能够……"的态度、能力或权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由"有三个解释:一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二是哲学上指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活动;三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8.
"一课一得"是语文统编教材倡导的教学核心理念。"一课一得"听起来简单,想起来也不复杂。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精心养育。"一课一得"的提出主要是遵从语文教学规律,剑指语文教学的软肋而应对的长期策略。"一课一得"必须精准把脉,厘清"一课一得"的"课"与"一课一得"的"得"。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20.
慢下来……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于是,一群关注"如何生活是好"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和层次,以各种方式体现"慢"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