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类的心灵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击与挑战,特别是儿童,他们在一个拥有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容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于是人们提出各种方法来解决社会价值危机问题,如环境熏陶法、情感  相似文献   

2.
略论人生价值观转型及其正确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人生价值观转型及其正确引导温珍奎,刘绍龙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导向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能动反映。价值观是个社会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价值,是指客体...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的社会生活衍生出复杂的社会价值观取向。但是,不论社会价值观取向如何纷坛复杂,核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即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充分发挥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一、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社会生活提出的必然要求。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具有二重性,因此,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社会…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通过教材、教师、学生投射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课堂观察,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分析了教师在应对价值观冲突中的三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5.
壹、绪论 价值观是一个人或社会用以衡量周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反应在家庭生活中,价值观塑造了人们对家庭议题的界定,而家庭生活的内容则是个人或社会价值观的投射。价值观是我们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价值观会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例如:“诚信”的价值观,会让个人坦承面对困境及对家人说明事情的真相,提升家庭成员的信任度。“纪律”的价值观,会让父母依规定行事,产生家庭规范的执行力。“关怀”的价值观,会让父母关心子女,了解子女的困境,让子女有同理心。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家庭文化。因此,价值观的研究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家庭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家庭议题的界定,并提供了解决家庭问题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社会价值观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社会价值观的定义、分类等内容,进而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的现状,并预测了社会价值观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人格价值观的困惑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存在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自我失范、价值观崩溃,人成了“物欲”的奴隶。中国儒家人格价值观倡导人性与德性的合一,主张人格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崇尚和谐,把人的德性修身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要求以义驭利,这些对于培养健全的现代人格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开放大学的课堂文化价值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令人向往的大众传播媒介构建了社会育人课堂,为大学、教师和学习者建构并树立一种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人权价值观、学术自由价值观、人格平等价值观、教学民主价值观、科学真理价值观、理性启蒙价值观、博爱人性价值观、社会奉献价值观和文化包容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空间,从而为人类教育开辟了先进的教育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价值观的转变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心态也发生嬗变,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大学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其价值取向表现为务实、中...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14,(11):30-31
习近平同志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我国历经30多年改革发展,社会转型全面展开,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化。此间青年价值观完成了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的转变。回顾透析这一变化进程,对于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非常必要。总体看,青年价值观变化有如下几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物有了人的属性,人由主体变为客体,物升格为主体支配着人,一切人际关系被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种方法——总体性辩证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物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正常化、非物性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诉求。这一理论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客观存在着相互冲突与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对物质利益关系的理解水平和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背景是造成这种冲突的社会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客观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消除冲突实现合作的客观依据 ,这种合作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变化 ,也与一个社会调整政治意识形态理念有关。在今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实现这样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使人成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社会结构具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即物化成为渗透于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特有现象,它破坏了社会的总体性,带来了社会与人的畸形化发展。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是片面化、非人性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能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的阶级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历史的必然选择与无产阶级的阶级优势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以降西方社会由以生产为主导转向以消费为主导,消费成为资本逻辑运行的起点和终点,而资本扩张是资本逻辑的主线和灵魂。大众传媒、商品符号象征性和欲望被深度开发加速了资本扩张以消费为主要时空载体的运动,造成价值规律的二律背反和时空抽离,从消费向度展现出资本现代性的异化。单向度的消费造成资本扩张的三个悖论,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日益麦当劳化,以资本增殖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日益增强,以资本增殖导致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于经典作家已有的经论上,笔认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最初论证,不是从无产阶级的处境开始然后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而是以德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和民化理论为依据,从人怎样获得解放的问题开始,进而在探求人的解放中发现了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只有对无产阶级进行纵向理论分析,即探讨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全面论证的过程,才能对当代无产阶级的理论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卢卡奇从对商品经济特点的解剖出发阐述了其物化思想,揭露了物化对人性的摧残,并进而提出无产阶级是历史主客辩证运动的舵手,只有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才能克服物化,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描绘的社会公有产品的分配蓝图。在具体论证和建立社会保障新体系的实际工作中,列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19世纪末开始,列宁一直关注俄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领导无产阶级争取各项社会保障权利。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过程中列宁逐渐形成工人国家社会保险思想,并对后来苏联社会保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围绕市民社会、文化霸权、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等内容,全面地阐明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的新道路理论,即文化霸权理论,并对无产阶级巩固政权的道路进行了新思考。文化霸权理论对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反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他们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建设政治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党的先进性资源等做了重要的理论探索。这些探索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整合和丰富党的执政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