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相似文献   

2.
该文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情态动词“必须”的英译操作规范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必须”英译的量值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译文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译文中整体上出现了明显的偏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偏移得更加明显,量值对应只有77.04%,说明时间越往后,量值偏移得越低。笔者认为,上述翻译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译者的行为受到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表明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加注重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这也有利于构建我国积极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通过外宣翻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构筑中国政治话语权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运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译者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灵活处理中英句式结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表达和中文四字格结构等翻译难点,从而整合出最贴近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的高质量译文,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源语环境和译语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译文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该文基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大致讨论了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差异的两大主要因素,并分别从文化层面及译者方面入手,佐以例子来解释和支撑笔者的论点,并得出文化差异及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与阐释是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差异的两大重要原因。最后,笔者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讨论,如果译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保持一致,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续影响?文化霸权主义或许会被考虑在内,而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联系也会重新被讨论和定义。进一步来讲,对被殖民国家而言,文化主权的缺失也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5.
文体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鲜有将女性主义文体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来分析文本。本文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飘》两种由不同性别译者翻译的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者性别身份对译文词汇选择和及物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译者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流露出不固定的性别意识。若要彰显原文的女性主义色彩,还需译者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的理论分析原文,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落实到翻译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翻译语境视角解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日译文中的新译,分析翻译语境对译词选择的制约,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外交讲话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句时应遵循的原则:在原文解码阶段,要充分考量时代背景与政治话语特点对每个语境因素的重塑,充分理解原作语境;在译文再编码阶段,译者要根据新的语境因素敏锐地辨析译词,在政治敏感度与措辞分寸感上遵循既要精准又要委婉的原则,构建贴近作者发话意图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葛浩文、林丽君所译的中国当代小说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英译本为例,聚焦译者对原著中叙事方式的处理,对比分析中、英版叙述者视角的异同,说明译文在叙述者视角处理上的忠实或改变对小说主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小说所要传达的价值取向。文章指出,译者的隐现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着不同性质的两种语言表现形式(表意和表形)的影响,但同时它也是译者本人的自主选择,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这种选择在有意与无意间导致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在译文中发生了变化。这是译者与作者、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话的结果,是译文对原文的干预,体现出的是译者在隐现中传达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直接影响翻译的传播效果,需引起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通过翻译国家叙事文本来实现,对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同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例,以国家叙事目的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研究,探索译者在语言与文化层面上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阐释并探讨诸如注释、补充、同化、意译、直译、拆分句子、增加衔接词和重构句子结构等一系列翻译技巧。该文可加深人们对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叙事目的的认识,同时也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英译研究符合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有助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承与发展。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编辑原文、理解原文、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三回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较为全景地呈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场亮相。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认可度较高,但关于两译本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该文从语篇结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3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译本都充分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尽可能再现了原作语篇交际价值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堪称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译作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尘埃落定》中的众多文化负载词,不仅是其文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这些词汇深刻反映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外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度。葛浩文先生在其英译本Red Poppies中的一些翻译选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在处理某些关键的文化负载词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理解出现误差。该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英译本中这些关键词的处理方式,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传达这些深植于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文将考察不同翻译策略对于保持原文文化风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力求在尊重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翻译方案,以期为《尘埃落定》的英译提供改进建议,并为其他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随着翻译研究和理论不断完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外因来比较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影响我国政论文英译的各种因素,力图找到其英译文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从预备规范看,政论文英译在文本选择上,主要受到国家战略和对外宣传的影响,目的是要构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展现良好的中国印象;从初始规范看,译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充分性”,同时考虑到外国读者的习惯,也越来越重视“可接受性”,不同时期的译文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侧重也有所区别;从操作规范看,译文以遵循源语规范为主,都是全文翻译,没有删节等现象,注重保留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特征。该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展开描写性研究,旨在找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以期对政论文的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党政治建设的新时代命题,并赋予其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而政治文化建设无疑又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过程中,应充分到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还应该落实到怎么办的维度探寻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析雪漠长篇小说《大漠祭》及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旨在探讨该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其翻译模式,并且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大漠祭》中隐喻翻译策略有三种,即隐喻转隐喻、隐喻转明喻、隐喻消失,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译文呈现出直译意译合译换译省略的翻译模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甘肃特殊的语言用英文表达出来,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同时又不失原文的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