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协众 《现代语文》2007,(11):11-12
一、引言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语出《孙子·始计篇》.对于该句中的"将"字的释义,素有争议.  相似文献   

2.
有学生告诉过我":对于语文,我只想做试题,别的什么都不想听。"一位北大毕业生痛感于语文教学水平之差,决心去做中学教师,结果是:学校不满意他,因为学生成绩不佳;学生不满意他,因  相似文献   

3.
古语有云:"圣人以身体之。"意思是圣人亲自去体味、感受某件事。著名教育家朱亮则把"切己体察"作为闻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的院训之一,要求学生"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不登泰山不知天高,不临东海不知水阔。"这就是体验。因为体验,兴趣会更浓;因为体验,印象会更深。因为体验,创新会更多。  相似文献   

4.
游天柱峰     
正2012年12月10日晴去安徽旅行,黄山是首选。我们阴差阳错去了天柱山,但同样的兴致盎然。天柱山虽不如黄山闻名,却也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之赞誉。天柱山,主峰如柱倚天,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  相似文献   

5.
赵满丽 《学子》2013,(6):164
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连他这样的大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都深感无奈。可见,要实现于漪先生以"文"育"人","以‘道’驭教"的终极理想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质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突破了。  相似文献   

6.
历来诸家关于刘琨诗歌的评论均不脱"风骨"之囿,其中尤以元好问"不教横槊建安中"为著。然而对于元好问此句的理解,前贤似均未于"风骨"之外多有措意,从而导致对于此句的寄意弗予深考。为了深入理解元好问的言外之旨,文章从刘琨的"相貌"、"功业"和"诗歌"三个方面分别去蠡测此语的实际意旨。  相似文献   

7.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之。此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也。" 初中时背过这篇课文。对于东施效颦,嘲笑过,也不齿过,足见其观点之深入人心。但对于"东施"  相似文献   

8.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日:"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日:"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日"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相似文献   

9.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尖。我们用力地浪费,再用力地后悔。"像歌里唱的,正因为我们青春正茂,所以我们从来都不留余地,用力地去生活,用力地去追求,用力地去爱……哪怕是对于电视上那些可望却不可及的明星们,我们也能随时为之疯狂。无论是课间的走廊,还是放学的路上,我们花痴地讨论着:"你的偶像是谁呀?""最近XX好像要推出新的单曲了哦。""我拿到他的签名照片激动得晚上睡不着觉。"……我们为此而快乐,因为人的一生至  相似文献   

10.
曾阅林  王鹏 《成人教育》2012,32(10):20-22
赣州农民工教育培训处于教育培训资源绝对不足与相对过剩同在,"无培可去"、"有培不去"与"想培难去"共存的复杂而尴尬境况。解决之策是: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实现有培可去;农民工转变观念,实现有培想去;培训机构精心组织规划,实现想培便去。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其中我们都会感到作文教学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怎样指导小学作文变成了我们关注的话题,要想让孩子的作文有长足的进步,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一、让学生学会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讲,事物在眼前可他不会去观  相似文献   

12.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有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学《数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会感到数学学习古板枯燥。久而久之,就厌倦了这一重要基础学科的学习,后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学不好数学,成绩下滑,在痛苦中去学习。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国林 《考试周刊》2013,(26):33-34
<正>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乃真、善、美之物须以美去教化于人"(李苦禅语,我国现代国画家)。  相似文献   

15.
孔子思想中对于"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循礼、达仁和知天命"。此三者指向性渐趋"人"之内在自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的过程。随着"人"的境界的提高,"人"的最显著变化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弘扬。通过提升"人"之"德"去体悟"天"之"德"而达到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前阵子,朋友极力推荐我去看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我第一反应是拒绝:"哪吒?我不看。"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哪吒的故事是早就耳熟能详的,还能有什么稀奇?1979年那部动画片《哪吒闹海》大约是很多人深刻的童年记忆: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惹怒了东海龙王,被父亲李靖训斥,他横剑自刎,"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故事实在太惨烈,令懵懂孩童都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17.
对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他们经过失败、努力、再失败、再努力、直至成功。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而是"失败是失败之母"。对于13至于16周岁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学  相似文献   

18.
褚丽霞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4,(11):119-120
正"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规律,揭示了生活对于作文的本源意义,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成功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意即在此。然而,生活作为作文的源泉,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源,并不是在你写作之时需要"生活"了,便能"开闸即来"、"伸瓢便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有心有意去关注、点点滴滴去积累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开掘"生活"之源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文的题材开掘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之"不易",一直被训释为"不容易"。而从文字训诂及道安一以贯之的翻译思想来看,"不易"之"易"宜作"轻易"解,"不易"宜作"不变"解。"不易"并非"不容易",而是不变、"不轻易"或"勿轻易"之谓。"三不易"是为了规避"五失本"而对译者提出的三条"勿轻易而为",概言之:勿轻易以古适今、勿轻易以浅代深,勿轻易臆度原典。可视为翻译的"三戒"。假若将"不易"解释为"不容易",便会把"三不易"当做三条"不容易"做而又要努力去做的事,这不仅不符合"五失本"与"三不易"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完全颠倒了道安的原意。正确训释和理解"三不易",对于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阐发和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及翻译文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跃 《教师》2013,(24):125-125
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梯子""渡船";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韩愈在《师说》里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陶行知强调:"先生不应该去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去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