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丽 《文学教育(上)》2011,(16):137-137
写作文,要追求语言的委婉、含蓄。怎样做到委婉、含蓄地去表达呢?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借景抒情,重点是应该学学诗歌的"意象"。诗歌往往通过"意象"来托物写景、言志传情。所谓"意象",就是包含"意"(意念、情意)的"象"(物象、现象)。  相似文献   

2.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具体形象,它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的意义。意象的探寻及品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语言的造境艺术,可简要归结为因言成象,立象尽意。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在与事物的意义的结合过程中,就成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有方式。汉语词自身具有象征意义,诗人着意点染,铺展出人与世界相互关照的生动形象。物象与心境交融,构成了主客观彼此辉映的诗歌审美境界,获得言词之外的丰富意蕴。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从而超越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是中国诗歌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以真情实感为其生命本源。可以说诗歌没有情感或者情感不真就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且诗歌的本质特点又决定了它抒发情感要采取以象达意的形式。情具象而现,象因情而存。在对物象的具体描述中将抽象的情感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由具体到抽象。园之在诗歌创作中物象与情感互为表里,相辅楣成。所以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必须依象见意。基于此,当我们行走在“建安之杰”曹植诗歌的艺术天地里时,就会看到许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传统的审美范畴,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诗歌"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欣赏诗歌,就是要从解读语言入手,体察诗中对物象的描绘,从而把握诗的意蕴,体味物象如何与意蕴妙合无痕, 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诗的鉴赏者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当今语言学论坛热门的象似性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When We Two Parted"原文及其四个译文与原文的象似度。根据Nnny&Fischer的象似性框架,选取了素材中最具代表性的象似性现象进行解析,即听象符、拟象符中的成分象似性和关系相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三个大方面来论述译文与原文的象似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美并不仅仅表现在低徊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上,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即词语的发音特征与所指形象之间的"以声象意"的直观感悟。这种表现方式不仅限于拟声词的使用,即便是一般语言的音律特征也能恰当地折射出对应词语所表征的情境物象和情感意蕴,使诗歌语言出神入化,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其23年的贬谪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前后期存在差异。贬谪前期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比兴意义,以朗州时期的政治讽刺诗为代表,怨刺意味较浓,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重在比;后期作品在整体上含有深沉的历史和人生感慨,以《竹枝词》为代表,用语含蓄,辞旨幽怨,大多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重在兴。  相似文献   

12.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徐国志以《五色土》步入诗坛,其以苦难人生、山乡父老、改革开放及童心童趣为题材的诗歌深受传统化影响,明快朴实,讲究意境和意韵,用语圆熟精纯,但描写异域见闻的诗显得浮光掠影。后期诗歌有较多散化倾向,注重诗的整体象征与反讽、暗喻,强调语言书写的快乐和个人化,从而显出现代派诗作表达内涵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在博尔赫斯的诗歌中,隐喻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是构成博尔赫斯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的一部分。首先它常作为一种不动声色的技巧,赋抽象、模糊予具体可感,同时它具有质朴却迷人的语言之美;其次它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契合,是对不同事物之间神秘联系的发现或建立;最后,他诗中那些惯用的隐喻意象,指向它们背后诗人对世界、时间、存在、自我、艺术创造的追索、认识与领悟。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以形式精美著称于世。从《诗经》到元曲,古典诗词走的是雕琢之路,其表现是锤炼字词,安排平仄,押韵对仗,样样追求精致。现代诗歌是反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雅手段,为了创新它打破了以往诗词的限制,走了一条隐喻之路,并且在形式上趋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7.
西周早期诗教活动是诗在这一时期被使用和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从贵族到平民阶层都普遍地接受了诗乐教育,掌握了大量诗歌,同时也接受了比附、隐喻、引导、启发等用诗的方法,为在各种外交场合断章取义地比兴用诗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诗教中也已贯穿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赋诗言志中的用诗与道德意义联系起来,在赋诗内容上也产生了影响。由此观之,西周早期诗教活动对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现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泰戈尔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人生的思索,对爱情的追求,描写童真童趣,表达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等。“神”介入各种题材的不少诗中,成为泰戈尔诗歌的重要特点;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及神秘性,是泰戈尔诗歌的另一重要特点。精美的语言和韵律也是泰戈尔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