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滑步与最后用力动作的衔接,历来是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关键。本文根据生理学和力学原理,以本院体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斜板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促使学生在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中形成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的有效结合,掌握正确的完整技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2.
投掷项目最后用力技术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对铅球、标枪、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得出:铅球、标枪、铁饼三者最后用力时起点不同;器械的出手路线不同;三者最后用力动作决定成绩的因素相同;用力的顺序和目的相同;用力顺序中的"用力"是人为的用力过程,不是被动过程,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为投掷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其在萧山、苏州的田径大奖赛和石家庄全国田径锦标赛中最好成绩动作的技术进行解析,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三方面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李梅菊的右脚蹬转的不够积极,左脚的有效制动和积极蹬伸的能力欠缺;李玲的主要用力点不突出,左侧肌群预先拉紧程度不够;李玲的左脚距抵趾板距离较大;巩立娇的上体抬起和发力较早,出手角度偏低,但是出手速度大于其他两名队员。2)现役的三名队员与前优秀铅球运动员相比,出手的高度没有差距,但是出手的速度仍有较大的差距。3)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出手速度之间的推铅球出手角度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在合理的假设之下,从数学与力学角度出发,对投掷铅球的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出手角与用力角的分析讨论,给出了投掷铅球的最佳出手角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1前言正确的滑步和良好的最后用力,以及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是推铅球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推铅球最后用力时,是把铅球象投篮一样“投”出去,而不是“推”出手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在“推”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变“投”球为“推”球,正确地掌握完整的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2对“投”,铅球错误的分析93~95年在我校中考体育加试的共有396人,对铅球技术跟踪调查,发现我校应届生273人中在“推”铅球时有“投”球错误的25%,外校生(往届生和在外借读生等)123人中有“投”球错误的占60%,…  相似文献   

7.
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投掷技术原理来讲, 器械飞行的远度主要取决于出手初速度, 而最后用力阶段是其获得速度的主要来源。为适应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发展, 文章扼要地提出最后用力开始的时机, 分析影响最后用力效果的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最后用力效果的途径, 对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在技术和理论方面做点滴补充。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等,从时间、空间和时空3方面特征对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身体重心最大速度值较小,铅球速度加速提升的时机较早;2)虽然这3名运动员的出手高度都比较理想,但除巩立娇外其余2名队员的出手速度值偏小,除李梅菊外的2名队员的出手角度偏小;3)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推铅球技术的演变过程和动作技术的力学分析与研究发现:现代推铅球技术的“出手角度”,往往低于传统的理论角度(38-°42°);“出手速度”是影响铅球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出手角度对其影响不大。只有重视出手速度的教学与训练,才能优化提高掷铅球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参加决赛的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其技术特点及影响其成绩的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支撑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时,用力方向应该与投掷方向一致(对旋转技术来说是向水平方向),应避免的动作有:1)向上蹬伸摆动使身体垂直速度增加过大;2)腾空时间过长,没有积极扭紧躯干;3)滑步技术运动员在过渡阶段过早蹬伸下肢上抬身体,过早打开扭紧的躯干,给铅球加速;4)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贡献最大;5)最后用力阶段两脚距离太短,且两脚位置不合适,最后用力时身体没有积极的向前向上运动。研究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巩立娇2011年前半年的竞技表现水平和背向滑步推铅球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前半年巩立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成绩稳定在19.85m左右。在技术特点上,巩立娇过渡阶段肩、髋扭转角较为合理,肩轴和髋轴的角速度偏低,过渡时间较长;最后用力阶段起投速度偏小,速度增量大,出手高度较为合理,出手速度快;双支撑时间较短;单支撑时间较长;工作距离较短;出手角度偏小。  相似文献   

14.
推铅球时右脚不同的角度对最后用力的影响张清坤,王春玲近年来,铅球成绩提高很快。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都在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而寻求更合理的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铅球的成绩除应具备的各种技术条件外,对最后用力前右脚(以右手持球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指标与参数,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即"两差"效应的运动学意义及其对整体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加大"两差"有利于增加铅球的用力距离,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是影响前俯差的重要指标,而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重要因素;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与出手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13名世界优秀男女铅球运动员的投掷出手技术规格和形式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正确清晰的用力模式,促进铅球投掷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投掷铅球的远度公式、用求极值的方法、导出了最佳出手角度公式;对此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投掷铅球最佳模式表;着重就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的关系作了探讨;最后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投掷铅球远度的三个因素的主次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作为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定量的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的顺序基本正确,右髋转动合理有效;但是,左膝角偏小,缓冲过大,造成左侧支撑不理想,铅球运行距离短,影响了髋部和身体重心的侧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一球"系统的速度叠加和动量的传递.从而,导致出手条件不理想,影响了专项成绩.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不同角度的斜板上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实验性研究,初步得出以10°角的斜板进行滑步推铅球练习,取得的教学效果最佳。从而使斜板上滑步的练习进入了定量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铅球的成绩。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之所以成为技术难点,就在于滑步产生预先速度在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中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其实际利用率仅占3040%,换言之,如果滑步与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