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兼爱理想贯穿墨子学说.墨子提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原则来正确处理群己人我关系,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修养,这于现代道德建设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墨子在道德评价中所采取的志功合一的标准也是值得借鉴的.墨子兼爱不仅是一种理论理想,更注重践行,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行为准则和"自苦为义"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2.
戴震的自由精神所建立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他的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戴震认为,生活的价值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不能在追求道德价值的同时将生活与道德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这是人类和平共存的最基本的原则和保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浅析了《论语》中以"和为贵"为核心的和谐共处意识,以"民为本"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并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治国安邦的策略等方面浅析了它对当代和平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戴震以自然而必然的人性“一本”作为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以有物有则来阐述理与欲的关系 ,以推己及人的恕道来求得达情遂欲进而实现道德理性。正是通过这样一个逻辑结构 ,其存理于欲的理欲观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确当的表述。由于立足于人伦日用来论述理欲 ,欲和理在戴震这里实现了相当完满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伦理学所构建的道德目的—标准体系以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类需要为原动力,其以人类道德本性为内在规定的道德终极目的的功能展开构成了道德终极标准。"为己利他"是伦理行为手段规律、伦理行为目的规律、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得以生成的共同人性基石。人道原则的总体原则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抽象道德评价的作用在于确立和制定优良道德规范,而具体道德评价的作用则在于使人们遵守抽象道德评价所确立和制定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所谓“兼爱”,意是整体的爱、平等的爱,人与人平等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兼爱”思想恰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伦理原则,有兼爱之心,使利己心(爱己)与利他心(爱人)之间的平衡,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主体取得双赢、多赢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现阶段社会走向和谐的道德需求。  相似文献   

7.
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重要德目。"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善恶、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并继续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心、道心是朱熹人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源于耳目之欲,后者出乎义理。朱熹认为,要使人心不流于“人欲”,不走向“恶处”,就要以“道心”主宰“人心”,“人心”服从于“道心”。在朱熹看来,道心主宰人心的过程,也就是心性修养的过程。为此,他系统提出了一套心性修养的基本方法(涵养、省察、主敬)。朱学“道心”主宰“人心”的处世观,高扬了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人与人的道德,人与"虚拟人"的道德、人与社会的道德和人与自然的道德四个维度来论述现代社会人面临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责任伦理,是一种以"尽己之责"作为基本道德准则的伦理,是我们一切言行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言行的归宿。体育明星是国家花费巨额财力、物力、人力培养的人才,他们的伦理责任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彰显体育明星责任伦理建设的重要。通过对体育明星责任伦理实现困境的探讨,提出体育明星责任伦理实现的途径:一是体育明星人格素质的提升;二是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成;三是责任监督机制的健全。从而构筑一个行事以公益、正义为中心,内省以责任,外达于服务,和谐为基础的体育明星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2.
李强华 《江汉学术》2011,(2):99-102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给予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做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现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层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价值观变革来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能抹杀;另一方面,从现实...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自亚里斯多德提出伦理学概念,中国先秦诸子讨论人伦、道德,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完整独立的科学.但由于各派思想家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定,而导致对道德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中国古代有义利之辨,善恶之争,理欲之分;西方有智与德,人与神、公理与私欲的争辩.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14.
<礼运>是研究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一篇重要经典:康有为、孙中山等为其托古改制的需要,均把该篇首唱的"大同"之世推崇为人类的理想社会,这是有背<礼运>作者原意的一其实,<礼运>论述的是礼治、道德的起源及其教化问题.并阐明礼义是治政安国的重要手段.总体上说,该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是"仁"的核心,能够彰显出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底蕴。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可以从公民自身出发来贯彻践行忠恕之道,并且使公民自身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二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社会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其获得长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新伦理学体系,其首要任务是全面清理各种异化的伦理观念,开辟优良道德制定的整合认知理路,审查优良道德制定的五大条件.在此基础上,确立"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标准和效用主义价值原则.由此,新伦理学所要努力创构的优良道德体系,必以社会主体论之伦理思想为基石,以全面追求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伦理的个性主义认知和道德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事实被排除于外.  相似文献   

17.
孔子注重道德教育,以"仁爱"、"复礼"、"君子"为他道德思想的三个支撑点,即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君子"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8.
志、功是儒、墨两家用以说明其思想所运用之重要概念,本文透过志、功的解析,比较儒、墨两家在理想上的分别,在实践上的差异。进而指出儒、墨理想之面向,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另一是改善天下人的现实生活。实践的意义:一是达成理想的自我修养、修己安人;另一是达成理想之爱人若己的落实。此外,指出两家思想在差异中所呈现"天人合一"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自觉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以"内圣外王"为最高道德境界的道德目标自觉,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内容自觉,以"反求诸己"为主要途径的道德方法自觉,以"慎独"为主要精神的道德境界自觉。对儒家道德自觉思想中的内涵予以深究,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0.
“慎独”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我国影响深远的传统道德思想,尽管当今所面临的道德境遇已有诸多不同,但"慎独"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反思精神和自律精神,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