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讨论课是小学《自然》中八种课型之一。这类课多见于动、植物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知识,如《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生物进化》等课。这些课文内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略知一、二,但多数是一鳞半爪,很不完整,还形不成概念,而且这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便进行系统地观察实验,适合于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自然》第一册第二十二课《动物怎样过冬》为例,谈谈一些看法。一、指导现察,激发兴趣按照进度,上这一课时,正值冬季,各种动物正在越冬。课前教师应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比如,蚂蚁、蜜蜂、鸣、鸟、猫等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它  相似文献   

2.
《四季中的变化》是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生活经验圈,由《四季星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水结冰了》、《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等课组成。  相似文献   

3.
技能训练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之一。一般说来,这类课型的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养蚕》一课培养饲养动物的技能;《种向日葵》一课培养种植植物的技能;《制作叶的标本》一课培养制作植物标本的技能;《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一课培养使用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等等。这些课常采用“讲”、“做”、“练”、“延”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谈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属科学讨论课。我市一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以及课文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教材中所介绍的典型例子生活中不易见到等特点,采用课前准备、课内研讨、课外实践的思路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课前准备。在授新课一周之前,教师准备好蝗虫上颚、狼牙及鹿牙的幻灯片以及蛇方骨活动灯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阅读任务:(1)观察你家里养的动物和《动物世界》电视节目里介绍的动物,看它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下去的,并作好观察记录;②仔细体会自己  相似文献   

5.
利用直观手段揭示自然规律──我教《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一课所得襄阳县张湾镇红星小学庄继君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这是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四课的课题,也是该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特别是四条腿的动物在陆地上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和奔跑时四脚的提起...  相似文献   

6.
以学法导读培养自学能力──六年制小语第三册阅读课《动物过冬》教例评析南宁市教科所卢耀珍【教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动物过冬)二、教给学习方法师: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又教给大家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师出示小黑板)1.先看课题,根据...  相似文献   

7.
自制“蹼脚”演示器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431900)杨敏五年制小学《自然》第3册第5课《动物怎样在水中游泳》中,涉及到“为什么有蹼脚的动物适于游泳”的问题。课本中只是让学生把用手划水和用木板、塑料板划水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蹼的作用。由于只凭感觉...  相似文献   

8.
教学生学会学习──《动物过冬》教学设计湖南特级教师罗先章,滕明珠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动物过冬》是一篇阅读课文。它以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为童话人物,采用小蚂蚁与喜鹊、青蛙的对话形式,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喜鹊、燕子、杜鹃、黄鹏、青蛙、蚂蚁...  相似文献   

9.
显微镜这种仪器,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只作过两次观察实验。它们分别在第二册第五课《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中,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第四册十五课《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观察叶的气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第四册十七课《植物怎样繁殖(一)》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效果不明显,于是,我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把花粉打落在玻璃片上,在12.5×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快乐读书屋《小动物过冬》。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相似文献   

11.
观察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描述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的、具体的自然知识,发展观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认识和研究自然事物的方法的课型。小学自然教材中,《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和影子》、《我们来给大自然记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几课中,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这一课将继续研究动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下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小学教学》2009年的7-8合刊中,有我的一篇设计《有趣的动物、植物》;有一次,本打算按此设计到外地讲课.但是.在熟悉学生情况时发现。这一个班级的孩子.对于动植物的知识了解不多,口语交际训练的系统性不强.课前准备很不充分。于是,根据当时情形,  相似文献   

14.
示例引路须悟对话《动物过冬》学法指导设计罗春保(遂川县教研室)一、教材分析《动物过冬》是第三册新教材中一篇二类课文。它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小蚂蚁与喜鹊、青蛙的对话,介绍了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理解动物对话的句子来了解燕子、杜...  相似文献   

15.
《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第16课。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二氧化碳和阳光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何谓“亮点”?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亮点?《小动物过冬》(苏教版语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一课有一道练习题:“动物过冬有各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给大家说一说。”有位老师前后两次上这一课,对这一练习的教学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学自然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条件,拓宽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思路,为科技兴农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型人才,是当前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课题。教学中,我根据学科特点,紧紧围绕大纲和教材,结合本地实际,拓宽农村小学自然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第一,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结合本地季节时令、自然环境,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植物怎样繁殖》的教学,就不单在一两课时进行,而是分为春、夏、秋三个单元教学,让儿童从实际中理解课文内容,真正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以及各种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的异同。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复习与之相关的课文《哺  相似文献   

18.
顾名思义,科学讨论课就是让儿童将各自已有的但又是一鳞半爪的知识汇总,通过讨论,进行分类、综合,形成比较一致的前科学概念的课型。这种课型能较大限度地挖掘儿童感性认识的积蓄和潜在的创造智能,并且能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从而达到自然课的教学目的。下面以自然第六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为例,就科学讨论课如何体现“通过学生自由研讨自行获得概念”这一特点,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要求指导儿童学习一点动物分类知识,并认识当地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培养儿童比较、分类的初步能力。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如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新编的小学自然教材中有不少是属于技能训练的课型,例如《制作叶的标本》、《怎样测量太阳高度》、《种向日葵》、《养蚕》、《植物怎样繁殖》等等。这些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技能技巧,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加深已经获得的知识并学到新的知识,发展学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共有七课:四至八课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四种器官——根、茎、叶、果实,第九课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二十二课指导学生认识植物怎样过冬,为了照顾季节,便于通过实际观察进行教学,这课未与其它几课编排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