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7-22
在对精神信仰进行文学言说的过程中,张承志笔下的信仰叙事经历了由膜拜世俗权威的信仰世俗化,到臣服于草原底层力量的信仰民间化,再到推崇生命强力的信仰生命化,最终皈依哲合忍耶的宗教化这样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2.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作为一个坚守个性,保持心灵自由,以独立人格逆击时潮的作家,张承志以其坚定的信仰不断地执著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从而使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身份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是一位主体性极强的作家,他在艺术世界里一直执着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张承志的知青叙述,人民认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状态及发展过程,以期对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艰难及其可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狼图腾》是一部描绘蒙古草原狼和牧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从一个知青的眼光,叙述了“草原狼”、“草原人”生存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历史渊源、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在其叙述中,作者力图彰显其古老丈明信仰的精神世界并构建出自身理想的文化模型,并着力构建一种凝聚族群力量和民族象征的图腾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是位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与真理,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内蒙古草原则是承载他乌托邦之梦的第一块大陆。《黑骏马》通过对母亲对草原的礼赞,让我们理解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草原母亲的博大胸襟和守护自己精神家园的顽强毅力,而这也是张承志面对失落的现代文明后的精神皈依。本文将从母亲的角度分析草原女性形象,理解张承志对草原母亲的崇拜热爱。  相似文献   

7.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8.
不同个人经验下,关于同一对象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王蒙和张承志不同的新疆经验使他们在关注对象的书写上迥然不同,尤其是他们的新疆题材小说分别将日常生活情境和宗教神性氛围作为书写对象,前者热衷于描绘新疆人的生存智慧和异域情趣,后者将目光聚焦在民族宗教信仰和"心灵模式"。作为外来者书写新疆,两者的写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想象",探寻王蒙和张承志新疆经验书写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残月》是张承志1984年走回大西北之后的代表性小说作品,在小说中张承志以一个生活在西海固艰苦环境下,并经历回民哲合忍耶沧桑历史的杨三老汉为主人公,细致而深情地写出了他追寻信仰的道路。小说以"残月"为题,"月"是伊斯兰信仰的象征,而"残月"则显然包含了作者对于哲合忍耶的独特理解与另样情感。小说中写出了这"残月"之"残"。即在追寻信仰路途中的贫困的生活,信仰的不易和苦难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张承志从1978年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开始,在作品中展现了草原的各色景象和人物,以及在草地上的各种事,给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张承志在自己的小说里把北方想象成了他的精神家园,并认为已在草原上发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人性美和生命的伟力.张承志小说有着对内蒙古草原的厚爱,一些小说不同视角地展示了草原的上的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浪漫和自由的向往,并在描写草原上的爱情故事时曲折显示了自己的对理想的独特的寻求方式和特定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张承志的后期散文,本文力图揭示张承志对汉文化的批判策略。一是重新审视带有强权话语色彩的历史;二是在对古老异质文明的缅怀和考证中展开对世俗哲学和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知识分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狼图腾>通过对草原狼性的描写和狼的图腾形象的叙述,揭示了草原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在"狼"获得文化英雄和生态英雄身份出场的同时,也在历史文化的冲突和草原生态变迁的现实中凸现了生态话语,生动地揭示了草原万物生态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狼对整个草原和生态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坚决地皈依了民间,甚至连同他本人也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传统职业,毅然决然地辞职,心甘情愿地成为一个走向民间的文人。本文对张承志的早期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14-118
《活着之上》真实细腻地叙写了高校知识分子的成长以及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价值秩序重构过程中的努力和抗争,展现了中国当代传统知识分子的行为操守和精神面貌实质,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恪守良知的传统青年知识分子的行为和内心。作品在与历史文化名人的心灵对话中,体现了历史文化镜像中的信仰隐喻。在功利现实与价值理想的激烈碰撞中,中国当代传统知识分子因体会到巨大的价值悖论而产生心灵焦虑。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社会和大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的影响和冲击,教师作为知识传道者的角色得到强化和巩固,而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却正在淡化,其后果就是教师对社会的批判和引导日渐式微,导致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真实的人文关怀和心灵影响。在整个社会对市场经济神话顶礼膜拜,而人们心灵疏离、盲目忙碌之时,大学教师应该坚定知识分子的信仰和精神,保持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尊严,使自身成为维持社会和大学健康发展,以及良好道德秩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洱一直致力于从变幻莫测的叙述角度切入,新作《你在哪》则用胎儿的视角关注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他的写作直抵人们的心灵核心。由于源自于对生存的焦虑,知识分子陷入情感欲望与道德伦理的纠缠和悖论之中,致使他们的爱情和情感充满了悲剧性和荒诞性。在李洱小说人物的无奈的自嘲、冷酷的叙述和荒诞的推理,然而,在对悲剧性表达的背后却凸显了李洱对人文精神信仰的坚守与执著。  相似文献   

17.
徐蕊 《现代语文》2009,(7):123-124
张承志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黑骏马》中他用超越性的眼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忍受失落的悲伤和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8.
李洱一直致力于从变幻莫测的叙述角度切入,新作《你在哪》则用胎儿的视角关注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他的写作直抵人们的心灵核心。由于源自于对生存的焦虑,知识分子陷入情感欲望与道德伦理的纠缠和悖论之中,致使他们的爱情和情感充满了悲剧性和荒诞性。在李洱小说人物的无奈的自嘲、冷酷的叙述和荒诞的推理,然而,在对悲剧性表达的背后却凸显了李洱对人文精神信仰的坚守与执著。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散文作品有十分浓厚激烈的伊斯兰宗教情绪.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人类不同文化终将融会贯通.所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是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而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有着大众影响力的作家,把自己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作为普世价值标准加以书写,是不恰当的.张承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家胸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斯日  王芳  杨静 《华章》2008,(16):62-62
张承志走上文坛,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黑骏马>被誉为深沉的草原牧歌,悠长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张承志避开了传统文化对自然单纯的欣赏,通过感性的表现角度描绘了草原严峻而又有意义的人生,赞美了草原人民强健的生命力和纯朴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