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翻译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翻译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包含在"翻译学"中的翻译文学研究,二是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的"文学翻译"研究,三是"翻译文学"的研究,即把"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属于文学研究及文学文本研究,这类研究最为薄弱。要建立翻译文学的本体理论,就不能简单地将"翻译文学导论"置于一般的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的框架结构中。必须以中国翻译文学为感性材料,以中国传统翻译文学理论为基本资源,构筑翻译文学的独特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化的时间问题和翻译文学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学翻译中,容易造成原语信息的丢失,文章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行信息求真进行探讨,以保证翻译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流障碍,建立更畅通的文化间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黄芳 《教师》2011,(10):122-122
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本文通过举例,谈谈如何在文学翻译中理解英语原文的字词,表达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8.
吴聪 《考试周刊》2014,(60):18-19
文学翻译在中国大体可分为四类: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小说翻译和散文翻译。其中中国诗词更是负载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负载了五千年的传统底蕴,以至于诗词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中西文化表达的差别,许多中国诗词英译本很难表现原作的意境和传递原作的美感,使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英译后的中国诗词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微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别国语言的时候经常会经历"水土不服"的状况,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翻译和文化原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难以理解的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注重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阐述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丰乳肥臀》进行分析,考察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的选择和制约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韩笑 《陕西教育》2009,(7):103-104
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英美文学翻译的难度相对较大,不仅要考虑中国受众的文化心理,还需深入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习俗,并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增强文学翻译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基于此,结合英美文学翻译的基本价值,深入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带来的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一部译品是属于翻译文学还是文学翻译,一直是外语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来分析其关系,指出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翻译文学,译者都应首先考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再者,依作者看来不要刻意去区分这两个概念,他们实属一个范畴。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在强势文学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而在弱势的多元系统内,则多采用异化式策略.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峰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译作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阳芬 《海外英语》2014,(16):136-137,139
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本国的封建闭关传统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革命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文学领域成了爱国人士的新战场。当时的文学翻译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着手,探讨其文学翻译的在影响,并总结了当时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新小说"占据了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被引入中国;翻译作品主题和文本来源呈现多元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声势浩大;文学翻译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对文学翻译提出许多理论思想,对翻译的本质、标准、目的和方法进行了论述。研究许溯冲的文学翻译思想,不仅对了解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能起到管窥之见,还能给文学翻译实践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也存在着某些差异。该文从翻译过程、翻译初衷、翻译目的、翻译研究的作用以及发展、对于译者和译作的要求以及两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相近概念作了更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则为思考和看待胡适翻译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试图用文学多元系统理论逐条解读胡适翻译思想,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论证其翻译思想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系列文学翻译理论。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文旨在研究许渊冲翻译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