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3.
柳燕 《出版科学》2003,(4):65-66
编辑的两大任务是选稿和改稿。选稿时,编辑的眼睛要像“望远镜”:改稿时,编辑的眼睛则要像“显微镜”。不论是选稿还是改稿,总是要把积极健康、优美动人的文章奉献给读者。就语言文字方面而言,编辑既要具有披沙拣金的眼力,又要具有妙手回春的笔力。首先,编辑必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合事理、不通顺  相似文献   

4.
改稿中的两个“凡是” Z君自H市来,言及编辑改稿事。慨叹如今编辑改稿似乎成了习惯,不改成一个“大花脸”,好象就不舒服似的。因此他主张大声疾呼:“请尊重作者的劳动吧!不要乱改他人的稿子!”我赞同Z君的意见,主要赞同在那个“乱”字上。倘若删掉了那个“乱”字,恕我不敢苟同了。这些年来,在编辑队伍里,对于编辑要不要改稿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5.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5,(11):55-56
一位老通讯员为一名新手改稿子时,指出稿中某些地方说得有点儿过,这样就不真实了。可这位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不这样写发表不了”。在基层通讯员中,持这种想法不少。一位朋友告诉笔,某单位经济效益好时,媒体记经常光顾,每年在各种媒体上刊(播)新闻报道上百篇,老百姓读了说“好的不多,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不少”。原因是个别通讯员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成了鼓吹当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宣传员。  相似文献   

6.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7.
我不反对编辑给作者改稿。 我觉得作为杂志或副刊的编辑,对采用的稿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修改是必要的。应该说改稿也是编辑的一门“基本功”。这里说的是自己将作者稿子改坏了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新闻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整合工作,任务变得更为艰巨,其重要性也显得更为突出。作为党报的新闻编辑,要体现促进“三个文明”建设这一报道宗旨,实现“三贴近”这一职责要求,必须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性,树立为记者和通讯员服务的意识,寓指导于服务之中,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修改稿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在改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笔误,而影响新闻效果的事也是有的。笔者把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感受略加归纳,写成《改稿“三忌”》,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军事记者》2008,(5):64-65
实习初,自己试着帮编辑编稿,一心想一鸣惊人。结果自认为改好的稿件送到编辑老师桌上,一天的心血换来的却是满篇的大红叉。看我不解和委屈的样子,编辑老师说:“现在都3月了,老兵已经退伍,关于老兵的稿件一点时效性都没有了。”猛然惊醒。人们常说新闻要“实”,要有货真价实的“硬件”。但是,所谓新闻,不仅有“闻”,而且要“新”,也就是指新闻的时效性。好新闻应该“事实”与“时效”兼备。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地市党报办得更加贴近“三农”?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是报纸编辑人员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编辑人员素质高低的关键。多年的编辑生涯,笔者从中感受到不少酸甜苦辣,就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怀着那份永恒的“三农”情愫。编辑组织什么稿件,撰写什么文章,这恐怕是编辑要经常思考的事情,才能体现在为“三农”服务的主题上,也才能解决写什么为“三农”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把握住这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要想当一个好编辑,就要把精品意识贯穿编辑工作始终。”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的一位主任编辑这样对我说过。  相似文献   

15.
胡靖同志在《略谈编辑改稿》一文中提到:“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按我的浅见,编辑改稿的问题,确实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 (一) 我国的编辑工作具有悠久历史,殷商武丁的王妃妇姒,妇姒是专司整理当时的文书——甲骨文的,他们将所收集的文字材料,分门别类,按年编排,整理成书籍的雏形。春秋末期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编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出版编辑的改稿工作需要遵循5项基本原则,即整体思维原则、尊重作者原则、信息优化原则、改而有效原则及主体协和原则。其中需要抓住“少而准”的改稿重点,改得精准,才能主次分明,看似简单,却对出版编辑工作者的判断力、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谨遵《著作权法》的规范限制,把握“少而准”的改稿精髓,同时将改稿与审稿的职责严格区分开来,积极转变观念意识,才能更好地胜任出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编辑是坐在家里的。相对记的“动”功,编辑的“静”功要多一些。但报纸的编辑和记,本来就是一个分工不分家的联动整体,笔因此觉得,编辑也应该多“动一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从他人改稿中学改稿初做编辑工作,常苦于不得入门。不会改稿,便是其一。我就曾有过这样的苦恼。后来,在老编辑指导下,我一面阅读有关的书籍,一面琢磨别人修改过的稿子,觉得受益非浅。看别人修改过的稿子,旨在从别人的改稿中学习。既是学习,成效的大小,决定于是否用心,“学而不思则罔”。倘若在别  相似文献   

20.
何本国 《出版广角》2019,(13):67-68
图书编辑改稿尺度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对翻译图书编辑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章认为,翻译图书编辑改稿可分为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和改进译文三个层次,要综合考虑时间、专业、图书类别等因素,努力在"必要"与"克制"的尺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