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首先谈一个问题: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这也涉及到回归古典,就是回归到教育的原始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进一步演绎就是教育应把人本身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变成实现其他事务的手段,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手段,为市场服务的手段或实现某种特别技能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生命是唯一的 现代教育界喜欢用"生命教育"来应对教育的异化,即教育变成智性的获取和社会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生命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即教育不仅是手段与工具,也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教育使人由一个野蛮的人变成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教育让生命的张力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人生的最高追求,即对幸福的索求,而教育对生命的忽视已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为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用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认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名言“你一定要这样行动: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是把他看作工具或手段。”这就是道德的“绝对命令”,也可以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什么是人?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而工具是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工具的作用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间接联系,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能制造、使用工具,就是创造。人能够能动地适应自然,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改造自然,这就是创造的表现。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创造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什么是创造性教学?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直接联系,这不是创造性的教学。通过某种手段,找到联系点,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建立间接联系,让学生自己发…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教学目的功利化?有人认为,“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认为,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教学目的功利化就是把教学看作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把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内在价值作为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外在价值的重要性淹没了内在价值。在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教育的政治价值,忽视教育育人的价值,教学目的功利化已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内的素质教育、教育主体性问题研究、完整性教育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基生 《中国教师》2008,(23):25-27
<正>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不同在于:教育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培养,"人是教育的出发点"[1],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使人健全发展,培养具有自主的本体意义上的人始终是教育的理想。也可以  相似文献   

7.
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统一的社会实体,人首先是劳动力,因为人不劳动,没有社会生产,人本身就无法生存,人类社会也就不能延续和发展;然而人为什么要劳动,劳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回答这一问题,这又不能不回到人自身,人正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劳动,因而人的劳动是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劳动实践的最终目的。若把教育仅看作是劳动力的教育,那就是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  相似文献   

8.
何谓“和谐”?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何谓“教育”?一句话,教育就是人尽其才的过程。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育、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外因)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因)适当、匀称地配合了起来,则便是还给了每个受教育者做为人的能力,那么,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就是这一主流社会思潮的明证。当今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动不动就冠以语文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教师以教育为本,也就是教师要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本,以教育的规律为本,而不是以"分数"、"名利"为本,也不是以主观的意愿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教育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必须以人的个性差异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想无论是什么时代,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改革这都是永不  相似文献   

11.
放开眼界     
《科学课》2004,(11)
有人批评说,现在的教育是“目的”(生活)与“手段”(知识)颠倒了,“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因此,要“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出路!”这话就一般情况而言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这也正是这一轮课程改革要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古代社会,教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文以载道”,当时的知识主要是伦理道德知识,而非科学技术知识。这样“,传道”其实也是通过“授业”来进行的,教师的“授业”本身就是传道。所谓的“解惑”,也就是解决“传道”和“授业”中学生的疑惑,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道”,掌握“业”。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三件事,最终就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以掌握知识为教育的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在“授业”中完成“传道”的任务。这是一种典型的…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发展但也更加机器和外在的现代世界文明社会中,人对完美的追求不再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是放在拥有什么上,不是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是放在外在环境上,教育在社会浪潮的冲刷下,外在的目的越来越强势,而内在的为人的目的则越来越弱势。这显然有着令人忧虑的一面。这种教育创造的外在目的控制支配教育内在本质的目的可称之为教育的异化。教育的异化在教育的多个层次、亚结构中存在,表现、原因也各有不同,但其中具有统领和基础意味的是教育目的的异化,这可以说是教育异化现象的核心或内质。   一、教育目的的历…  相似文献   

14.
人本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人本之“本”,当是根本、中心、为人之意,即以人为本,把人当做人而不是当做物或工具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来看待。人本管理要求,即使要达到“为人”之外的另一个目的,也不是以人性的扭曲,屈从、改变为代价的,而是人的积极主动行为的结果。如此行为的结果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成果,而且使人在他的成果中看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感受到自我和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一、人本教育以整体的、活动着的人作为教育对象。在传统的教育中,其对象也是人。但是,传统教育对待人与  相似文献   

15.
会么是教学目的功利化?有人认为,“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门认为,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教学目的功利化就是把教学看作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把  相似文献   

16.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教师,许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又该去做什么。我这么说是想表明,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或大部分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无力改变一些东西,这非常有失教师这一职业的身份意义,所以惭愧。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沦落为一种工具,这种感觉让人很压抑,很悲哀,也很耻辱。与一位现在和我一样仍苦苦挣扎在中学教育课堂上的大学同窗通信谈教师的异化,他说,现实的中学教育凸显出两大特点,一是学校变成了衙门,一是学校变成了产业。不管在衙门里还是在商海里,教师只能成为工具,因为他不是在真正的学校里。我对着纸片上的这句话沉默…  相似文献   

17.
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对"师"的理解。作为教师,欲"传道"须"有道"。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这就是"传道"。"传道"要求教师言  相似文献   

18.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姚雅丽王国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教师的工作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把知识、道理、情感传递给学生。然而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是一种与郎头、锄头等不一样的工具,知识的传递不是教师这个“发射台”一发出信...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什么     
要说学生"是什么",先得说学生"不是什么":第一,学生不是政府的政绩。第二,学生不是母校的面子。第三,学生不是教师获取荣誉的砝码、晋升职称的阶梯。第四,学生不是挨抽的陀螺。由此可以明确:学生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培养文明的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相似文献   

20.
李青 《教育论坛》2005,(1):36-37
大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把“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认为它比传授知识,为学生解难释疑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