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和学生平等交流是师生关系的前提;真挚的情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加强师生交往.走进学生心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强化剂;理解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交往教学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平等对话、讲求实效、教学相长,建构真实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只有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创设师生交往的条件,开展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动,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环境,并正确评价和反馈交往结果,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形式、方法,实现交往教学的预定目标,促使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引发师生共同的更深层次思考,促进师生情感的沟通、观点的交流、心智的激发,使内科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现存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社会网络理论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行路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须做到: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关注师生网络;拓宽师生联系途径,加强强弱联系;合理调配师生社会资本,彰显平等、民主;关注师生关系结构,构建有机课堂。  相似文献   

4.
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前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即主客二分导致师生定位失误,缺乏交流导致师生情感单薄,工具理性导致师生交往异化。后现代教育要求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观、动态开放的课程观、平等对话师生观。在后现代视域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搭建师生立体交往的平台;创设充满生机的人文环境,打造缤纷绚丽的校园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辟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协商式和谐师生关系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不同,它强调师生间的对等关系,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的协商过程就是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师生协商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融洽气氛.  相似文献   

6.
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增添语文课堂魅力。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对话、师生交流、师生互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放语文课堂,就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  相似文献   

7.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促进和改善师生关系实际出发,对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求,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积极开展交往、缩小师生间情感距离,赢得学生尊敬和信赖”等具体实施策略,共同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王莉  陈德名 《教师》2012,(32):9-9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爱、  相似文献   

9.
李艳芬 《云南教育》2014,(20):47-48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因此,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怎样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10.
论基于信息化资源学习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资源学习理论的发展,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从而为构建平等、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条件。本文根据信息化资源学习的理论,试图以基于信息化资源学习的师生关系对传统师生关系的超越与增值效应的视角,探讨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这一场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实现,课堂则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空间。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现撷取这一节课中的几个片断,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民主与平等的人际关系;一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了解。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创建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交流渠道。文章对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师生和谐教学课堂构建的分析,旨在创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培养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必备素质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小班化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增加师生之间一对一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平等和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天乐 《考试周刊》2014,(36):93-93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明确构建和谐民主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建立互助互评的师生关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努力尝试实施民主管理模式,营造在相互信任和尊重中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氛围,促进师生交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为高校师生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宽广的场景。师生主体的教育理想、追求和情感都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回应和满足。从理论上分析,虚拟交互场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应该是一个良性、深入、渐变的过程。然而,高校师生关系构建却表现出明显的实践反差,主体语言差异引致高校师生对话交往过少,发生节点分散引致高校师生交流效果不佳,交互场境虚化导致高校师生情感融入缺失,互动空间自由导致高校师生构建动力弱化。建立师生对话的基本语言基础、整合师生交流的必要时间分配、融入师生交互的重要情感表达、强化师生合作的内生构建动力,是破解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有许多保障条件,单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来讲,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以此为前提,师生之间才有可能展开互动,师生才能分享对方的思考、经验或知识,才能交流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互相尊重、自由和谐、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人际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是良好教育的前提,但是在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师生间的伪民主、师生关系的绝对化平等、师生间的情感疏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正确处理民主与权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等策略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田萍 《甘肃教育》2007,(10S):41-41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式,民主和谐的气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境。罗杰斯认为,课堂内形成某种心理气氛是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心理气氛就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过程可以认为是师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建立多项交流模式是课堂环境的基础,它为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植了肥沃的土壤。师生双方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形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就能产生愉快的情绪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李国霞 《教师》2014,(4):16-16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师生间人格平等,和谐共处的一种相互生活、交往的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迫切性,要建立在教师胸怀大爱,宽容大度,民主公平的品格和风格之上。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