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统揽全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整体性把握与全局性思考,对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给予高度关注与深切关怀,始终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深刻蕴涵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丰富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相似文献   

2.
民生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在今天,它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体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中.文化民生则是最富时代特色的民生新内涵.当前,民生问题还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而这恰恰是我们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出发点.改善民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只有动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生发展观是指国家在质的提升与量的增长相互配合增进下的动态性变迁过程,对内提供国民机会使之提高并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能力,对外则促进国家永久适存于世界的理念,其具体实践方案是一个原则、一个计划以及一个目标.民生发展观以人民基本需求为重点,以经济平等为方法,以均富为共同理想,符合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尤其是对当前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民生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重视法制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为当前我国改善民生问题留下诸多启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高度关注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民生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并且他为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作出了艰辛的努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之基;进步的生产关系是民生问题获得切实解决的必要条件;争取教育的斗争是争取人民解放、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障提供民生之需、民生之求是稳定社会、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重要安全举措;分配公平是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本质所在.因此,要实现民生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必须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教育的优先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完善,才能为其顺利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安全保证、文化条件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发展中,围绕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通过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为改善民生提供有效的保障,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白明 《华章》2010,(18)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水平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在我国社会越来越突显出来,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首要问题.民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践中,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法治民生、文化民生、公平正义民生以及生态民生,体现出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生问题就是关于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文化利益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历史转型的新时期,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多发期,尽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着新状况和表现形式,但仍然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来说,人民内部矛盾也主要是人民经济利益纷争基础上伴随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方面问题的矛盾。民生问题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着一致之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三位一体的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是马克思的民生进路,其中,政治解放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社会解放是民生问题不断升华和逐步解决的基本途径,劳动解放是民生问题彻底解决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必须深化政治改革、促进社会解放。  相似文献   

14.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十年民生建设的伟大进展,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民生建设,把牢人民生活制度指引,筑牢人民生活物质基础,凝聚人民生活精神所系,优化人民生活环境依赖,兜底人民生活基本保障,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伟大的实践进展,深化了对中国民生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凸显了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尝试界定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以及民生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即根本途径是发展民生经济,重要途径是发展民生文化,直接途径是发展民生社会,必要途径是发展民生生态,关键途径与基本保障是发展民生政治,强调全面统筹各项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6.
空想社会主义以对民生关注作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起点。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主要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建立平等社会;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主张权利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的重要基石: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的最高境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民生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解决民生问题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则经历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为特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7.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体现了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的分析,总结概括出了邓小平的民生经济观及其实践的四个主要内容: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关注"农村、农民、农业",加强涉农民生工程服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三步走"的伟大战略,逐步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民是陈云对民生问题认识的归宿,务实是陈云考虑民生的出发点。他提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副食品供应和关心食品安全;坚决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保证可持续发展;重视解决就业、力主计划生育;反对盲目提价,主张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影响人民生活;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轻重缓急。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导工作,坚持从全局和长远观点看问题是陈云民生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