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升格导语]人们观察景物有时会产生幻觉;而把这种幻觉捕捉住,再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就叫做幻觉描写。幻觉描写与变形描写相比,突破实际景物的力度更大一些。变形描写并不脱离实际景物的基本特征,作者所进行的改变只是一种量的改造,所创造的形象与原来的景物或神似,或形似;幻觉描写,则依据于作者观察  相似文献   

2.
浅谈戏曲人物表演中的理解和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描写是文章、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描写艺术渊源深远,而在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名作中体现得最为丰富而全面,中外文论家、批评家对此亦不乏精到之论,择其大端可分为四点,即体察深细,烂熟于心,心物交融,情思激越;既贵形似,更贵神似;善于适要,功在密附。  相似文献   

4.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两汉乐府诗对人物的描写主要从服饰仪仗方面加以展示。服饰仪仗成为描写人物的常备道具,详写的对象。说明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有其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形似的合理性,并应努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杨朔写散,善于构思和描绘令人向往的意境,而动物描写在意境的确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杨朔散的名篇章中,几乎都有动物描写,而且都非常成功。杨朔写动物,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画龙点睛,栩栩如生,给读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注重神韵也为近现代其他画种所汲取,成为民族绘画的只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形神兼备是艺术的共同要求,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形与神,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画家和作家历来讲究艺术不仅要形似,而更重要的是神似,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而真正的艺术,必须通过形、貌的摹写,来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神必须寓于形中。当然,为了突出神,可以对形作适当的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择“一爪一鳞”。比如刻画人物,在描写形貌时,不能照相式地从头到脚都写出来,而应当抓住最能反映精神状态的特征,以形传出神来。  相似文献   

11.
中考和平时训练中仿写题的丢分症结,比较常见的是学生只顾"形似"而不顾"神似",或只求"神似"又忽略了"形似",顾此失彼。笔者就此从以下三方面,举例探析。一、句式结构一致仿写句子必须做到与例句"形似",包括字数、句式、结构,甚至语气语调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次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以逐步达到的。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译事中的形似与神似,着重论述了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相似文献   

13.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14.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美术作品的参照系。古往今来,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会影响这个参照系的变化。本便是从我国的美术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导控下来探索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比重与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一种表达言语主体情感体验和感知变异的破要的言语形式,它通过化无形为有形,化实形为虚形,化此形为彼形等变形描写方式实现主体审美知觉的变形性描写,本体的形质在喻体的描写中产生了形质尽变的结果,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比喻创造出言语表达的鲜活的形象性,但形象化描写是其表层特征,变形性描写是共本质特征,比喻要从物象的形似中寻求心象的神似,追求形神兼备,并使形神和谐统一于美的言语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六朝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尚"形似"现象。张协开启了这一与"神似"相对应的描写倾向,至刘宋元嘉而成风气。这一诗风的出现与赋的影响有关,更与阴阳五行学之"天人感应"、玄学之"言意之辨"理论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丰家喜 《培训与研究》2010,(7):14-15,18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因之,新诗多用"远取譬"是一大进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同学问:《口技》一文中,较多地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与一般描写如何区分?摹状貌和一般描写同属描写,尤其与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容易混淆,区别它们,不但有助于我们判断识别,更有助于我们的写作实践。一般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它讲求“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力求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染。说明文中,为了说明某种抽象的事理或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其本质特点,有时会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摹状貌其目的是为了更形象的解说事物的特点,而不是从情感上打动读者,因此,能够将抽象的事理  相似文献   

19.
"栩栩如生"与"惟妙惟肖"都可以用来形容绘画、雕塑、语言描摹等生动逼真,但也有区别:前者侧重神似,后者侧重形似。  相似文献   

20.
不少中学生作文时,往往苦于思路打不开。文思枯竭,从心理活动角度来说,就是思维呈现“静态”。因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活跃思维,开拓思路,是较快地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作了一些尝试,主要办法有二:一是教给联想的方法,二是进行联想的训练。一联想方法例说利用课文讲述各种联想的特点和进行联想的规律,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 (一)象征联想:取其形似或神似处,抑或二者兼而取之,可以形成象征联想。散文名篇茅盾的《白杨礼赞》(初中语文第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