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的影响、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和成就且具时代性的名篇佳作;同一作家,可以有一篇以上的代表作。目前,学界日益普遍认同的宋玉楚赋作品已有上十篇。宋玉好楚辞而以赋见称。应当在《九辨》之外,从《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宋赋中研定一、两篇,一并作为宋玉的代表作,以切实恢复宋玉在文学上固有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2.
汉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赋起源于以铺陈为特征的诗化散文。考察先秦文库之珍存,对赋体形成和诞生关系最大者莫若《庄子》。与“命赋之厥初”的荀况和“以赋见称”的宋玉相比,《庄子》虽未形成赋的完整体制,却颇富赋的雏型,已看得见苟宋赋的端倪。《庄子》颇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它亦诗亦文,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它那假设问对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点及丰富奇僻的词汇等为后式赋家所祖式,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赋家之祖和赋之滥觞。  相似文献   

4.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一文一赋,两支奇葩。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相似文献   

5.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7.
论《闲情赋》的经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褒贬不一 ,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淘洗后 ,人们对《闲情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确 ,逐步认识到爱情造就了《闲情赋》 ,并使之不朽。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徐国琦教授的《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以下简称《梦》)一书进行评论,以期为体育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梦》运用了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围绕“中国化”和“国际化”双重脉络,探讨了中国人利用体育来寻求民族认同,改善国家命运,提高国际地位,走向国际化等问题。《梦》的内容具有延续性、扩展性、故事性、视野下移等特点,《梦》一书也有忽视历史问题复杂性的局限。从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两个角度,对比了国际史与国别史在体育史研究中的区别,国际史的史学时间具有共时性和弹性的特点,史学空间也得到了相应拓展,未来体育史研究应融合国际史与国别史的研究视野,拓宽体育史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全唐文》卷234收有题名张楚金的一篇《楼下观绳伎赋》,而卷402亦有胡嘉隐《绳伎赋》一篇。张《赋》略曰:“惟千秋之令节,启圣寿兮无疆,召百辟以高会,挟宸欢而未决。”胡《赋》亦曰:“喜千秋之令节,愿献寿兮天长。”据《旧唐书》卷8《玄宗纪》: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谋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讠燕)乐,休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天宝七载“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可见二赋当作于开元十七年至  相似文献   

10.
“七五”期间,我校社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我校共出版专著407部,译著32部,发表论文2406篇。这些成果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高,不少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或发表后被数家报刊转载、摘登,如《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论题》、《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东西方》、《论反映》、《常建晚年隐于关中辨》、《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主体因素与客观真理》、《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新形态》、《论科学认识数学化的内在原因》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还引起国外学术界注意,如石晓军《关于“日出处天子”和“日没处天子”的考察》在日本的《日本史研究》发表后,日本《读卖新闻》辟专栏予以报导和评介,认为该文“是对定说提出挑战的极有意义的研究”。一些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的《河山集》(3—5集)是关于历史时  相似文献   

11.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前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之作。早在20世纪上半叶《前赤壁赋》就已经被译介到苏联。译《前赤壁赋》并非易事,赋的特殊文体特点和作家独具魅力的文风都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前赤壁赋》俄译本中的误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相似文献   

14.
讨论何逊诗不入选、《头陀寺碑文》《广绝交论》采录、“颂”“上书”的“士之不遇感”以及有关昭明太子的文学观和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了高放老师针对拙文《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理论》(见《苏联历史问题》1985年第3期,并以补白形式摘要刊登于《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而写的商榷文章,很受教益。例如文中介绍的塞顿—沃森的有关观点等等,均为我所未闻。但在受益之余,对文中一些看法仍觉有进一步商榷之余地。兹作此文,略抒浅见。高放老师说,我把与当作“同一个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是误解。我只是说布哈林文中被人译为“民族模式”与“民族类型”的“模式”与“类型”是“同一个词”(即,由于技术的原因,《苏联历史问题》付排时去掉了原文字母),  相似文献   

16.
金荣权 《职大学报》2011,(1):37-42,49
经过百年来的争论与探讨,关于宋玉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而《高唐对》、《郢中对》不能单独成篇。学术界对《招魂》、《笛赋》、《舞赋》、《御赋》、《微咏赋》等五篇真伪问题争论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18.
京都赋列于《文选》开篇,反映了萧统对这一题材的认识和重视。以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选》中汉代京都赋的浅析,管窥汉代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劲教授撰写的《甘宁青民国人物》一书采用“以史带人”和“以人带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在人物传记的写作方面作了新的探索 ,并提出了把甘宁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构想。该书提出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思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红雨》立足于中国湖北省麻城县这样一个小地方,从多方面分析麻城从元末到民国初年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给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纵横切点。一个中国历史的盲点被揭示出来。文章讨论被忽略的“集体记忆”下中国的暴力文化,分析我国潜在的暴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