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自己热爱文字,有人说自己离不开文字,还有人说没有文字生活就有快乐。我想我对文字,应该是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如果说我对文字没有一丁点的热爱,那也不太对。文字可以是文章,也可是短句。从空间到微博,有太多的网络平台可以让人去写下文字。多年来我一坚持写日记,我想日记应该是我能送给未来自己的最好礼物。因此从这个角度,文字对我而言是轻松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文字有脚     
文字是有脚的。刘备手下有个名士,曾经和来访的东吴使臣坐而论道。说到天是有耳朵的,不然的话,怎么会有“声闻于天”的说法?他说得对,因为我觉得这说法和文字是有脚的一样。昨天,和一个有些年没见的朋友通话,他说看到了我写的一个序,在一本北京出的书上。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这样的摇篮曲婴儿睡得着吗我当我自己是婴儿但我忙着呼吸了所以睡不着:-)——投稿人Rod很久没有写如此散漫的文字了。正如现在,心情沉重到连说话也成为一种奢侈,于是文字便成了最好的诠释者。  相似文献   

4.
一直对文字有一种依恋,如鱼之于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写日记,文字伴我走过了14年的人生旅程。孤单懦弱的时候,我堕入文字,如同鱼潜入水底。流动的文字似水抚过我的脸颊,如同幼年时母亲拥我入怀。于是我闭上眼睛,忘却伤痛。  相似文献   

5.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到美国学校考察初级教育。访问团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四段文字: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之气概。  相似文献   

6.
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想说的是,我下面的文字与其说是对这几篇博客文字的点评,不如说是我个人的一种注视或者一番絮叨。这就好比我偶尔点到这些可爱的链接,然后去他们在网络上的小家里溜达了一下,留下了脚印和手印。博客本来就是这样,在我看来它怎么会有写作的范式呢,它的写  相似文献   

7.
小友张苗     
1994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小友》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涉及到张苗:"小友的解释极简单:年纪小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不知不觉,又到了第二天早上。二十一期的《青春旋转碎末》终于在我的手上诞生。这是第几次熬夜做杂志了,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有我的梦想,谁也不能阻挡2009年的5月,机缘巧合之下我结识了一群和我一样热爱文字的朋友。西门说,想要做一本自己的杂志,我毫不犹豫地要求加入。那个时候,对未来没有太多的奢求,但一心想要做自己喜  相似文献   

9.
与<文苑>结识是在1999年的夏天,我还记得自己曾在上面发表过一篇短文. 如今,时光的流逝己让发黄的文字变得有些陌生,但<文苑>一如既往的办刊品质和灵动的文字仍然在感动着我,让我在阅读的长河里品味到了人生的快乐与忧愁.  相似文献   

10.
我的师承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  相似文献   

11.
回顾 展望     
自2009年第5期开始,本刊有了一个新的栏目:卷首语。作为本刊的总编,我尝试着写一些简短的文字。到本期为止,8篇卷首语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希望通过这一篇篇的短小文章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表达我对教育信息化或者说是对教育的粗浅理解或肤浅感悟。当我在撰写本期的卷首语时,我扪心自问:我是否做到了将这一想法传递给了大家?  相似文献   

12.
1898年-1948年:他的国 多年前学到<荷塘月色>,老师对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颇有说辞.认为他的语言过于雕琢,美则美矣,却缺少才子气的洒脱.受此影响,我对他的文字有几分抵触,后来虽多次触及他的名篇,却总难置身于文字之中去感受他所营造的种种美好境界.直到大学毕业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我再无法避开他的作品,渐渐地在独立的阅读中我有了独立的认知,愈读他的文字,愈是读出他的分量--方面我读出了他文字中的轻灵曼妙,一方面又真真地读出了他文字后面藏着的无尽苍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我踏上了到宜都市聂河中学支教的征途,其中收获唯有自知。今天提笔,发现已是12月31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写下一点文字,权当作行进中的一些印迹。支教,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读书与学习,应该说一直是我未忘记的,我很想每一天有一个整块而较安静的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书,尤其是想认真阅读教育理论文献和教育名家著作。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毕业,在沈阳求学六年之久的我、也曾向往繁华大都市的我放弃选择"北上广",而是签约了坐落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一个中专学校。毕业后的第一年工作,我经历并适应了人生中最大的改变,从期待到失落、从迷茫到坚定,2013年到2014年的这段心路历程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它值得我用心、用每一笔重新勾勒,用文字纪念这一段蜕变的旅程。为了Ta,我回来了2007年9月,我收到东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有条规定是新生需要把户口迁移到学校。想来也很可笑,当时的我很无知,以为户口走到哪儿,人以后就必须扎根到哪儿。于是,为了证明自己毕业一定要回家的决心,我毅然决定不迁户口。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201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研究生,2013年我硕士  相似文献   

15.
[写作感言]一直很喜欢文学,那水晶般剔透的文字,总能轻易地打动我。爱在清晨的阳台上阅读人生,爱在夜晚的台灯下手不释卷。每一本书都像被赐予了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久之,便有了自己去创作文字的冲动。初涉写作,我如一只迷途的羔羊,常为题材困扰,为新颖的构思犯愁,很难做到下笔如有神,但每次创作的失败,都没有熄灭我对文学的向往。终于在一篇篇文章寄出后,我收获了金秋的一串串硕果。两年来,我已有八十多篇散文、小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我对文字有一种迷恋,看着写完的满页墨迹,就像母鸡下蛋,有着酣畅淋漓的快感和成功的愉悦。我喜欢用笔写下初稿,一笔一画,笔尖挥舞,文字在纸上跳跃而出。每每这时,感觉就像一个个小生命诞生了,我很喜爱,便看似宝贝一般,不忍舍弃。写作丰富了我的人生,在我细心去观察这个世界的同时,又多了许多感悟。我长大了,不一定会当一名作家,我有自己的追求。但我对文字的酷爱,就像婴儿那般纯洁,创作每一篇文章我都有一种幸福的享受。徜佯在写作中,我收获了喜悦,收获了成长,收获了人生。  相似文献   

16.
向爸爸学习     
那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就发现客厅左边的柜子上有一本红色的本子,本子上面有四个鲜红的大字,原来是荣誉证书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我爸爸“荣获公司2012年职工文字校对比赛一等奖”。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爸爸参加文字校对比赛前勤奋学习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梦回讲台     
从学校岗位上退下来,到如今有两年多时间了。 坐在家里天天不用上班,白天就看书读报,有时也写点文字,还做些活动筋骨的挑水、种菜之类的家务活,一天忙下来倒也有滋有味的。到晚上才显得清闲自在,等上床一闭上眼睛就做起梦来了。梦里最频繁出现的就是我站在讲台前同孩子们在一起。有时我就想:我不是已经退下来了吗,怎么还能讲课?  相似文献   

18.
蔡璐 《当代学生》2011,(12):42-43
我读过史铁生的文章,那是一种如肃冬里的枯干枝丫般冷寂到美的文字,长久的阅读使我逐渐捕捉到了这些文字的精髓——母亲。这位频繁出现在其文字中的女人是一位沉默坚忍的母亲,她的一生像杜鹃啼血般短暂却触目惊心。我曾久久不能明悟,这位母亲为何频频包容儿子的急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讨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热潮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研究中,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一些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六种:第一种是较早提出的象形文字说,第二种观点是意音文字说,第三种是形音文字说,第四种意见是语素文字说,第五种是表音文字说,第六种是表意文字说。我支持表意文字说。1、象形文字说象形文字说来源于外国人,国外传教士认为汉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相近,因此称汉字为象形文字。国内外有不少人支持这一观点。1940年吴玉章在其撰著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20.
两年一度又是春。伴随着元旦的钟声,两年前的今天,我为《当代教育论坛》改版写下了祝福的文字;两年后的今天,我又为它改版写下新的文字。由月刊到半月刊,由半月刊到旬刊,标志着杂志质量极大的飞跃。我为编辑们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更为出现了这样积极向上的团队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