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育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应该平等地享有生育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有矛盾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女性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利,而男性的生育权则需要借助于女性才能实现。所以,当双方就生育与否的问题发生争议时,女性往往拥有主动权,相反男性的生育权则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不免又对法律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各国依据本国的传统习俗或社会现状都有不同的看法.生育权包括在人格权之中,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育的自由和生育的权利,生育权作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可剥夺的.而死刑犯和在押犯被剥夺的政治权利不包括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3.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上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各国依据本国的传统习俗或社会现状都有不同的看法。生育权包括在人格权之中,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育的自由和生育的权利,生育权作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可剥夺的。而死刑犯和在押犯被剥夺的政治权利不包括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4.
生育权是自然人的一种民事权利,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夫妻之间生育权经常面临冲突。本文从夫妻之间生育权冲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夫妻生育权行使的共同参与性的分析,提出了夫妻生育权冲突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随着人类辅助性生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龄未婚女性群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大龄未婚女性通过辅助性生育技术保障生育权的社会需求随之出现。文章围绕独身女性辅助性无伴侣生育遭遇的现行生育政策排斥、伦理正当性诘问、孩子权利损及等三大核心障碍,反思、探索破解之径,并提出从政策上承认大龄未婚女性生育权、改善辅助性生育技术扩散的社会条件、全方位保障人工非婚生孩子合法权益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繁衍后代是两性共同的任务,男性在后代的繁育中也需要承担两个角色,一是生,二是育。遗憾的是,过去男性在生育上,尤其是抚育上所承担的任务较少,不足以体现男性在生育中的重要性。现在,更多的研究在慢慢证明男性的生育作用并不亚于女性。男性的生育角色不仅具有独特性,而且不可或缺。男性的生育年龄过去的研究表明,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30~35岁,因为,这不仅对男性有利,也能生育高质量的后代。男性在30~35岁做父亲,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在20世纪兴起与发展壮大,女作家从独立、自由的角度创作,多丽丝·莱辛也是其中之一,她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循环的时间叙事结构,用身体写作,创造出自己的女性话语方式。她的作品中突出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是矛盾统一体,女性除了物质生活独立,精神空间层面也要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就业与生育难以兼顾平衡,这源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阻碍了生育女性的平等就业机会;生育待遇保障仍有不足,增加了女性的生育压力;托幼服务欠缺,加剧了女性照料家庭的负担.为了平衡女性就业与生育,分担女性的生育负担,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鼓励男性分担养育责任,或者对哺乳期女职工采取人性化措施,值得参考借鉴.为促进"全面两孩"政策真正落实,需完善各项配套措施:降低企业雇佣女性成本;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产假制度;推行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加大就业性别歧视的监察和处理力度;大力推进多元托幼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9.
男性一般喜欢寻找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作为妻子,而相应的,女性喜欢嫁给比自己大的男性,虽然这里有男女性不同的心理因素,女性喜欢成熟的男性呵护自己。男性喜欢女性时刻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10.
张乾 《百科知识》2011,(7):39-39
如今,30岁结婚,35岁生育的女性不在少数,而大龄未婚女性则被时尚地称为"剩女"。研究发现,现代大龄未婚女性患妇科疾病的可能性比已婚、生育过的女性要高。  相似文献   

11.
吴倩 《百科知识》2021,(15):24-25
山若内子被认为是美国戏剧文坛中亚裔美籍女性书写的先驱.她的作品以日裔女性人物为中心,描述了她们随夫赴美后苦不堪言的生活及孤苦的精神世界.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诸如《灵魂要起舞》《12-1-A》《音乐课》《母亲教给我的歌》等优秀的戏剧作品.在《灵魂要起舞》中,山若内子记录了这些日裔女性身处异国他乡,在男性中心主义权威社会中的生存境况.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其《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认为男性声音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他们的写作中,女性的形象被固化为"天使"或"妖妇"."天使"将女性推崇为"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私、无知的天使形象";反之"妖妇"则是将女性贬化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事实上,这两种形象都体现出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歪曲解读和贬抑.此外,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了"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里的"钱"和"房子"都是对经济独立的隐喻,女性只有在经济上实现独立并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才能获得从事写作的独立空间.剧中,花和惠美子象征着生活在父权制权威下的"天使"和"妖妇",但她们都无法实现经济独立,这也成为她们摆脱男性中心主义控制的首要障碍.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9,(4):128-128
一直以来,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使众多女性同胞感到困惑:即使自己摄入的热量比男性少,还是更容易长胖。尽管人们一直认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可能与性激素相关,但一直没能找到确凿证据。近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发现了雌激素与女性怀孕期间脂肪储存问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女性体内的脂肪都要比男性多出6%~10%。  相似文献   

13.
“一粒药片代替避孕套?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为这一梦想带来了可能,开辟了道路。”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的这番评论,使人们意识到发现生育调控基因的意义。 目前,生殖生物学面临着两项革命:一是不孕症、出生缺陷等生殖健康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遗憾,而“人口爆炸”又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生育调节的战略问题;二是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中起更重要的男性生殖调控,面临加强研究和大力发展的压力。据研究人员介绍,健康男性具有长达50年的生育期间,每年会产生1亿个精子,而女性生育期只有40年时间,每月仅排出一个成熟的卵…  相似文献   

14.
“一粒药片代替避孕套?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为这一梦想带来了可能,开辟了道路.”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的这番评论,使人们意识到发现生育调控基因的意义. 目前,生殖生物学面临着两项革命:一是不孕症、出生缺陷等生殖健康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遗憾,而“人口爆炸”又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生育调节的战略问题;二是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中起更重要的男性生殖调控,面临加强研究和大力发展的压力.据研究人员介绍,健康男性具有长达50年的生育期间,每年会产生1亿个精子,而女性生育期只有40年时间,每月仅排出一个成熟的卵子,因此从优生优育来说,避孕不单单是女性的事,男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永莲研究组,瞄准雄性生殖健康研究的国际前沿,以与精子成熟相关的功能基因为大的研究课题,选定了附睾管腔上皮细胞基因的功能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男性人口/女性人口)乘100,国际惯例的出生性别比通常在105左右。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将造成适龄婚育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降低出生人口素质,增加社会保障、养老负担,破坏家庭、社会稳定,不利于巩固低生育水平。因此,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韩璀璀  韩璨璨  彭丽艳 《科教文汇》2010,(25):172-172,185
已有调查研究指出,女性偏好比自己大3.42岁的男性,而且新娘与新郎的平均年龄差是2.99岁。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1)女性对年龄稍长的男性的偏好对她们的婚姻有实质性的影响;(2)男性对年轻女性的偏好也影响了女性与年长男性的婚姻。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完善女职工生育期劳动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相花 《科教文汇》2007,(7X):130-130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女性生育、哺乳的生理职能使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要对相关法律及社会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相关社会政策与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环境治理中,利益主体由同质化转向多样化,政府职能模式由全能型逐渐向有限型过渡,将部分权力归还于社会,目的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差异、利益矛盾,公民利益群体的地位也由此凸显出来,成为环境治理中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如何指导和激励公民利益群体的行动策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文章试图从利益驱动、资源禀赋及制度构建三方面来解析公民群体在环境治理中的行动逻辑,从而推动公民集体行动迈向组织化、规范化,真正实现环境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