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编著合一”是一个热门话题。它被说成是古代编辑工作的基本特征或一般特点,讲近现代编辑工作时也屡屡提到‘编著合一”。然而事实上,编辑工作中从来未曾有过什么“编著合一”,它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之中。 讲“编著合一”的论文很多,对“编著合一”作明确界说的却很少。《编辑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一个论点,犹如凤毛麟角,“古代编辑的特征是编著合一。编著合一的实质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一个著作者当完成作品时也就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编辑者在制作载体时也同时完成了作品,因而也是著作者。古代的写作和载体制作是一并完成的,故称为编著合一。”这段话实在妙不可言。据说,这段话“从写作和传播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古代抄本时期,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从写作的角度看,他是著作者;从传播的角度看,他“完成了传播的载体,因而也是编辑者”;一个人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者,因此称为编著合一。这里最奇怪的是那个“编辑者”。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编辑者”!研究一番,才知道这是玩弄概念游戏的结果。那位论者把相对于著作的“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然后撇开其中的“收集材料”和“整理”,把“成书”(这里的“书”只是  相似文献   

2.
在《编辑界说之比较》、《编辑特征与编辑区分》二文中,本文作者已经论定编辑的特征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编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一个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理应成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在编辑学建设中,整体地认识和对待研究对象,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编辑学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一、编辑与编辑劳动“编辑”一词有哪些含义?《辞海》是这样解释的:“①指新闻出版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前的重要阶段。②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辞源》上的解释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编”就是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当顺次排列讲。“辑”就是收集,古代“编辑”一词的含义,基本上限于整理次序,以及补校写本的正误脱漏等等;到唐代,“编辑”的概念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随着近代印刷的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版业,随  相似文献   

4.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四论何谓编辑(下)──为出版“界说”与刘辰先生商榷刘光裕真的还是假的──所谓“国际流行的出版概念”刘辰写文章,也许比一般人更喜欢夸张。比如,把“公诸于众”作为出版界说已经不妥,而《特征》还说这是“国际通用的界说”,这样的夸张不着边际,已经明显地离谱了...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由编和辑组成的。照《辞海》解释:编者,制作也;辑者,聚集也。按照编辑工作的程序来理解,我认为,编辑工作的前道工序应为“辑”,即收集材料(选择稿件);其后道工序才是编,即加工整理检校出版。可以这样说,“辑”乃“编”之基础和先决条件,无“辑”便无“编”可言,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在新闻宣传中,“辑”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固有的特性,它不再是单纯地收集材料,而是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蕴涵了策划和组织的成分。但它又有别于策划和组织,策划和组织是一种总体的构思,宏观的把握,高屋建瓴。编辑收集材料,则是在  相似文献   

7.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近来重读《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感到十分亲切,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典文学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指示》使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在21世纪之初,我们来纪念《指示》下发二十周年,更有特殊的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建社之初即确定了“古今中外,提高为主”的出版方针,文学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自一建社便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50年来,经过几代编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社出版的文学古籍中,既有毛泽东同志作为国礼送给外宾的线装书《楚辞集注》,又有俗称为“黄皮书”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8.
(一) “编务”,顾名思义,就是编辑事务。从广义上说,它是包含在编辑之中的。《辞源》释“编辑”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辞典》释“编辑”为“搜辑材料以编成书报”,其中均含有事务性活动的意思。实际上,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编务正是从编辑中分化出来的。近代,当着新型出版行业刚刚出现的时候,编辑与编务的分工并不明显。一些从事鉴别与校勘书稿工作的人,往往一面着手书稿的选择、组织、审定和校勘,一面进行通信、联络、制表及统计等工作。这种情况曾在许多出版部门中存在着。随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版的图书数量越来越多,内容日趋丰富。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让鉴别与校勘  相似文献   

9.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苦乐谈     
编辑——顾名思义,编而辑之,即“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现代汉语词典》解)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共性。无论初涉此业者,还是成“匠”成“家”者,所从事的无非是这种“整理、加工”工作,然而,正是这“整理、加工”两词,却大有学问。编辑对稿件初审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研究,无疑是编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不少有志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出版界同仁,亦已对此发表过精辟见解。如王国忠同志在《关于编辑社会学的一些探讨》一文中,把“研究读者心理”、“研究编辑心理学”作为编辑社会学所要探讨的问题(见《编辑学刊》创刊号);胡光清同志在《编辑学研究什么》一文中,将“编辑心理意识问题”作为编辑主体研究的内容之一(见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本文试对读者心理与编辑心理的  相似文献   

12.
论校对定位     
校对定位的误区 校对如何定位?按传统的说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知识问答》),校对“起着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的作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这些论述,虽然承认校对为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又否认校对的独立地位,把校  相似文献   

13.
四论何谓编辑(上)──为出版“界说”与刘辰先生商榷刘光裕出版概念与著作概念一样,是界定编辑概念时必须注意的重要相关概念。我在《三论何谓编辑》中曾集中讨论著作概念,本文借与刘辰先生商榷的机会,探讨出版界说。在近年的编辑概念讨论中,出版界说已经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看到《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摘要刊登的出国留学人员座谈出版改革实录《中外出版交融点上的思考》(原载1993年5月12日《新闻出版报》,以下简称《实录》),其中谈到了出版社体制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问题,说“出版社以编辑为中心的传统出版体制并未突破。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出版社体制,实质着眼于‘看稿’、‘把关’,而并非经营”。《实录》提出我们的编辑工作职责应当重新界定,认为“开发出来的选题要适销对路,这是编  相似文献   

15.
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部长篇小说获奖。它们是:《东方》(魏巍)、《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这些作品获奖,当然首先是它们的作者的劳绩和光荣,但从编辑工作的角度看,也并非无话可讲。这里,我以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胆识、艺术上的气度和工作上抓住重点这么三点。  相似文献   

16.
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做好1997年出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议》不仅从战略高度深刻分析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还多处讲到出版工作,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多出好作品,不出坏作品。 多出好作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与要求。我们处于伟大的时代,一个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代,一个蓬勃向上、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迫切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样的时代,又为多出好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巨大的出版资源。我们重负在肩,应奋力向前。  相似文献   

17.
技术编辑的“原稿整理”,是指对经过编辑加工后的图书稿件所作的技术性整理,是技术编辑在对交付出版的图书稿件进行物质形态(形制)设计前所作的必要准备工作。可见,技术编辑的原稿整理乃是技术编辑专业工作的第一环节。有关技术编辑原稿整理的内容、要求以及不同稿件的不同整理方法等,一些介绍出版业务知识的图书和文章都从各个不同侧面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出版社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它应当起到什么作用了它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出版工作究竟该怎样搞、向何处去。一、出版事业的本质属性编辑活动是整个出版活动的核心,我们即由此谈起。大家知道,先哲孔子当年在整理六经时,曾有一个“述而不作”的著名原则。追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两年,在印发的一些版权资料上可见到“合作作品”、“集体作品”、“编辑作品”、“职务作品”等名称。这些名称,有的是国际通用的版权术语的意译,有的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而暂时采用的。现在各国版权法中采用的同一术语往往并不完全相同,很多版权术语在国际上没有绝对的定义。198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出版了一部《版权和邻接权法律词汇》(“WIPO Glossary of the Terms of the Law of Copyright and Neighboring Rights”),解释了  相似文献   

20.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