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概念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编辑"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编著合一"是不是古代编辑的特征,编辑出版史要不要划分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的界限,"编辑"一词怎样进入近现代新闻出版词汇,这些都是讨论的热点.本文想通过考察"编辑"词义从古到今的演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编后     
本刊本期有好些文章值得读者深思、细读,特予推荐。 例如林穗芳先生的《关于“著作”概念和著作方式的历史发展》,就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它是林先生有关出版科学基本概念系列研究的又一力作;文章论述的“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著作方式的历史演变与多样化发展、如何区分古代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三个问题都是编辑学研究中争议不少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以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指出:古代编辑活动与现代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不尽相同,但本质特征应当是一致的。无论古今,为出版而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组织来或别人投来的书稿,均不属著作活动。“撰”“编”“辑”“注”“修、纂”等在《古籍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著”“编著”“编写”“编纂”“辑”“编”“编辑”“整理”“编定”“编订”“选辑”“改编”“校”“注”“句读、标点”“补编、补遗、续编”等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所以被称为“著作方式”,都是因为它们直接与成书方式相联系,而不涉及出版问题。文章还指出,在古代非著作方式的编辑活动存在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编著合一到编著分离(上)刘辰目前,编辑史研究还处在初拓阶段,在某些问题上不免众说纷坛;但多数研究者大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见解是相同或相近的。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4点:一是认为传统的编辑界说“收集材料,整理成书”是古代特有的编辑现象,可以为编辑史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我国编辑学研究综述宗合一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对编辑工作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有关于编辑工作研究的著作出版。到40年代中后期,随着“编辑学”概念的出现和编辑学课程的开设,对编辑工作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7年,李次民...  相似文献   

5.
“两种编辑”的观点,是在近些年的编辑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它认为的“两种编辑”,一种是《辞源》修订本所说的“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的编辑。这是“第一种编辑”。另一种编辑,论者对其基本内容的表述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这是“第二种编辑”。论者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展开论述了编辑活动和著述活动、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出版专业编辑和非出版专业编辑等的区别,提出了编辑学中的“编辑”,不应当是“第一种编辑”,而应当是“第二种编辑”,等等。“两种编辑”论的提出,深化了编辑学的研究,这是很  相似文献   

6.
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关系密切,又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性质,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编辑学学科的正常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学研究开始之初,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研究既要看到两者的联系,更要重视两者的区别;只有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才能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探讨编辑活动的内容方式、活动规律等问题时,许多研究者都很注意通过对著作活动与编辑活动不同特点的比较来寻找答案。因此,有关编辑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有关编辑创造的特殊规律,有关编辑事业的发展特点等研究,很快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研究者不大强调著作活动和编辑活动的区别,反而强调两者的共性了;有的研究者则强调区分两者的难处,不再重视区分的意义;特别是编辑史研究中出现了“编著合一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的论点以后,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对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作出科学区分已经不是重要问题;有人提出难分论,主张不要把精力花在如何区分上,有人干脆提出同一论,说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著作活动,两者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当然,认为编辑学研究必须而且可能把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区别开来的观点,也因此而深化和展开了自己的论证。于是,关于区分“编辑”和  相似文献   

7.
书籍编辑是个历史概念。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概念内涵也相应变化。我国古代编辑大多集编著于一身。近代以来,书籍编辑一改往昔编著合一的面貌,仅承担为出版书籍准备稿件的任务.成为从事传播信息的独立社会职业。本文阐述的角色定位,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编辑。  相似文献   

8.
编著是艺术生产系统中两个相互毗邻的子系统,反映在编辑学中成为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身的存在条件;同时又相互矛盾,在矛盾中互相推动。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作家是艺术作品自发的创作者,文艺编辑则对作家的创作进行选择,使之转化为社会艺术生产;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家的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文艺编辑则对作家审美活动中传达出来的艺术信息进行社会接受;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作家是信息源,文艺编辑是传送者、传播渠道并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作家是文化(艺术)价值的生产者,文艺编辑则将这一价值体现为商品  相似文献   

9.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0.
党大恩编著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尽管书名不叫《学术期刊编辑学》,但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法,却都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精到实用的学术期刊编辑学。 “学术期刊”,顾名思义,“学术”是内容、内涵,“期刊”是外壳,是载体。“学术期刊编辑学”,是打造学术期刊的一门学问,他的打造者则是治理这门学问的编辑人员。好的编辑人员,是治理这门学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界说之比较》、《编辑特征与编辑区分》二文中,本文作者已经论定编辑的特征就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编辑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一个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理应成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在编辑学建设中,整体地认识和对待研究对象,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编辑学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编辑学领域中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十几年来,理论研究者对其辨析之激烈大概仅次于对“编辑”概念的争议。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编辑学研究对象如不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学就不可能成立,编辑学研究对象框定着编辑学研究内容,关涉到编辑学的任务、目的,一系列重要范畴以及理论体系的构筑,编辑学研究对象更与编辑学学科特征有着内在联系。而目前我国的编辑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所以探索编辑学研究对象不能不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者见仁见智,在对象问题上提出了各种有益的看法,但经过多年编辑出版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不同观点的对撞,我们可以看到,分歧少了,一些观点被淘汰了,另有些见解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较早的几种观点认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编辑活动”,也就是“编辑活动的全部和整体”,“不仅指著作物转化为出版物的过程,而且包括著作物产生以前及出版物产生以后的全部编辑活动”。或者说是“各种编辑现象”。或者说“包括编辑工作的一切方面。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甚至著述活动、阅读活动也被囊括其中。我认为这些看法太浮泛了,姑且称为“泛化论”。这种“泛化论”的观点很难抓住编辑学的特殊矛盾,揭示  相似文献   

14.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15.
编辑学研究从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突出标志,就是相当数量一批编辑学著作的出版。在编辑学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人们却又有一种不满足之感,因而提出了编辑学研究如何深化的问题。以前的几本编辑学著作,我都是把书籍编辑学和期刊编辑学分开来研讨的。书籍和期刊的具体编辑工作,各有其较明显的特殊性,分而论之,可以更具体细致些。对以前几本著作所采用的基本按编辑工作过程建立的编辑学体系而言,也许更为适当些。但书籍和期刊除了有各自的特殊性外,也有许多共性。如果说它们各自的特殊…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论稿》(下称《论稿》)是山东大学刘光裕副教授与复旦大学王华良副编审对编辑学理论进行合作研究的共同结晶。在开始写作之前,两位作者即已形成了共同的宗旨和目标,也就是本书《后记》中所说的:“我们都主张把编辑真正当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又认为在编辑学中应重视研究基本原理。”从现在成书的情况来看,《论稿》按内容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一类属于方法论范畴,从宏观着眼,论述编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类属于编辑学基本原理的范畴,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编辑学理论作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编辑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为知识文化的积累传播、为创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精神财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总结古代编辑经验,探讨古代编辑特征,对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编辑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古代编辑的含义要比现在广泛得多,当然也含有编辑者和编辑工作两个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18.
由“合一”到“分离”——著编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婧 《编辑之友》1998,(2):48-50
在当前编辑学研究中,著编关系成了探讨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对此发表了不少见解。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著作劳动和编辑劳动二者“合一”的具体表现及其“分离”的基本机制,略陈管见,以就敏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9.
编辑角色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编辑学研究中,通常是偏重于编辑过程的研究,而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角色,比较而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由于没有系统总结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角色的编辑者的普遍的行为特征和社会价值,致使目前的编辑学研究流于表层的个体编辑者的经验总结,从而使编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步入误区。不可否认,总结编辑过程中积累的编辑经验,对于编辑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不去研究编辑角色的特质和功能,要想建立编辑学的学科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编辑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作了一点探讨,试图为有志于建立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广大编辑工作者提供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编辑的知识结构问题,不但要探讨作为一名编辑应具备哪些知识,还要研究这些知识的特点、比例、结构及其整合效应,所以是编辑主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古代大都是编著合一的,清末以还,随着现代印刷工业的逐步发展,我国也出现了近代的出版机构和专职编辑工作者,但在一个相当时期内,还没有完全摆脱编著合一的影响。很多作家办刊物、开书店同时又作编辑;不少编辑在经过一段工作后也成了作家;一些报刊的主编,同时也是主笔,往往根据报刊需要,亲自动手撰写大量文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