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刘再复以性格论和主体文学观为学界瞩目,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对其文论发生、发展缺少整体把握。事实上,鲁迅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鲁迅对刘再复本人及其文论有着深远影响。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走向纵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刘再复对鲁迅本人及其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他本人学术道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体现出从文学研究到政治文化批判的思考轨迹。他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并对后现代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要求文学在当代文论转型中回归意识形态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文学本性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焦点之一,凸显出其作为文艺学基本观念在当代文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是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基点,科学化的文学本性界定可以澄清误区,有利于推进文艺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反思,促成了文论界努力创造替代性理论方案,其中审美情感论、审美意识形式论和艺象形态论体现了突破与创新的勇气,消解着文学本质论中的外在支配性话语,还文学以自由之身,但对文学形式问题的重视不足,仍然构成了这些替代性理论方案的某种缺陷.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文论界学者向文化批评、文化研究或文化学的大举拓展,文学理论在日益扩张中大有走向无边无涯之势。相对于以意识形态批评为己任而“替天行道”的“大文论”的风行,以作家作品读者为基本对象的“文学本位”研究似乎走到了尽头。于是,“文学理论已然终结”或“文学理论已经死亡”之“新说”应运而生,甚至有急先锋向“文学理论”这一学科本身发难,质疑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存在的合法性,怀疑它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本质主义的文学本体观念是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主要瓶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文论研究为克服文学本质主义,为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开辟了道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中存在着文学本质与文学存在方式并置带来的文论知识体系两层皮的缺陷。在文论教材编写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文学本体观念,是中国当代文论教材改革和建设首先应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尤灿云 《考试周刊》2010,(52):26-27
梦,生活中有,文学中也有。只有当梦淡化生理现象,走出迷信的樊篱,进而以美的形象出现在文学殿堂时,才称得上是艺术上的觉醒。梦的成熟与文学样式有关,梦的表现与社会进程有关。艺术殿堂由于梦的涉足,填补了心灵的空缺。梦说,不是胡说,然而以往的文论少有提起,本文作者在此提及,意在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解说。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小说月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其意义和价值在文学层面已获充分肯定。从编辑学的角度考察,该刊在叶圣陶主编时期,内容特色与前期迥然不同,具体表现为:淡化理论而偏重创作,多种文体竞荣,文学性和艺术性明显加强。由此可见叶圣陶编辑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之间的紧密关联,其深厚博大的编辑思想由此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过分重视文学的功利性,忽视了市场需求,50年代的新传奇小说力图用通俗小说的形式来灌输新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由于过于追求工具作用,限制了其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传媒语境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跃成为思想、文化以及艺术领域的霸权话语。物欲、性欲、权欲和隐私等欲望能指,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严厉看管的反动对象,在传媒参与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它们一举获得了合法性的历史身份,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征服。在文学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中,大众文学因其自身的商品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率先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欲望能指演绎了历史空前的叙事狂欢。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开始了对精英文学的能指征服,精英文学也在欲望叙事里,走向了身份遗忘与未来混沌的双重迷失。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进行了重新阅读与阐释。与此前的阅读相比,这一次的阅读不再是建立在认同作品意义系统基础上的阐释与分析,而是一次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反思特征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黄力之教授坚信即使在我国这种“特殊文化国情”下,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不可超越性。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分析文艺现象,在关于文学主体性、“重写文学史”、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发表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9.
从“十七年”到新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试从文学作品中的资产者形象这一角度来探讨人物形象塑造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