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2.
从我做学生到我做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这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相处,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氛围的美妙画面,以至我们忘了它只是一篇为介绍《桃花源诗》而写在前面的序文。打个比方,如果说《桃花源诗》是一颗璀璨珍珠的话,那《桃花源记》便是一个盛装这颗珍珠的匣子。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这个匣子是如何的精美,  相似文献   

3.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  相似文献   

4.
新桃花源记     
张长 《教学随笔》2013,(Z2):15-16,19
<正>幼时读《桃花源记》很快就能背诵,原因是陶渊明把位于湖南武陵源的这个地方写得美。"世外桃源"从此成了一个形容词,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旅游成了热门产业,很多地方竞相推出"桃花源"以吸引游客。最富诱惑力的当然是故事发生地——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2002年,  相似文献   

5.
东晋末年,战乱纷起,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就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百姓都安居乐业。《桃花源记》就记叙了东晋时的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去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款待后离开桃源。当他再返回寻访时,桃源已不知所踪。渔人的行踪就成为本文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7.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尾,则令这个世外桃园更加亦真亦幻。  相似文献   

8.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请学生归纳大意。有学生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打鱼时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待他为上宾,一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可他‘既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种人,实在可恶!” 可教师却极起师道尊严的脸说道:“你讲得不对。这篇课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会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常想:假如我是这位老师,我一定会大加赞赏,并且告诉他,反弹琵琶也会出新语!而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12.
据《长沙晚报》消息,1600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渔人回到郡下,将新的发现报告给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东晋陶渊明所撰的《桃花源记》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结束了不足400字的全文。1600多年后,在长沙工作的安化人张贻明却声称,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以曲折新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关于《桃花源记》的内容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渔人迷路后所见到的景致,为揭开桃花源美好而新奇的境界铺平了道路。第二段(两三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桃花源中人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诗人理想社会的面貌,文字精炼,描述逼真。第三段(最后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  相似文献   

15.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确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伟制和巨构,其艺术成就之高,使人叹为观止。全文不过三百二十二字,记事则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抒情则未着一字,寄寓极深;写景则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也恍如身临其境。无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爱读此篇。所以唐代大诗人对他十分仰慕:“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前面的记。写的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事迹。诗和记从所写的重点及表现手法来看都不相同。诗中直接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7.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桃花源》的对比研究,确认了对“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文的疑点,通过文献研究和考古资料的对比。本文认为,人教版的解释应该得到更正。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魅力绝伦的好地方。当我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就深深地吸引了早已厌倦了激烈社会竞争的我。不知不觉,窗外明亮祥和的月亮陪伴我进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