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 ,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 ,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 ,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 ,只有这种“和谐共存” ,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3.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历史悲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醉人画卷,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同在的诗意栖居之境,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下所遭遇的无奈、悲哀和尴尬。这种通过对原始氏族生态文明的书写,表达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关照当下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起的人类精神文明被破坏的窘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6.
师之沃土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校招生》2009,(8):59-59
诗意地栖居。这是人类最为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人类道德和文明高度进步的结果。能否诗意地栖居,关键看人们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能不能恪守高尚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9.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1,(36):58-59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让诗意留守家园,浸润课堂,语文课将因诗意而精彩。《秋姑娘的信》就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11.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界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思考众多,而在空间想象研究中融入生态关怀和生态意识,是生态批评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尤其是地理批评的鲜明标志。本文从“宜居性”理论对空间研究与生态思考的结合入手,过渡到生态批评界对“栖居”和“生态栖居”概念及其文学表征的思考。流动不居的“生态栖居”方式结合一种女性化的“生态主体性”观,超越了海德格尔式“诗意栖居”的传统之思,足以标志着生态批评相关思考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历史悲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醉人画卷,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同在的诗意栖居之境,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下所遭遇的无奈、悲哀和尴尬。这种通过对原始氏族生态文明的书写,表达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关照当下自然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引起的人类精神文明被破坏的窘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生态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对"诗意栖居"进行的理论论述是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诸多的学者都对之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海德格尔的论述将"诗意栖居"作了理论体系性的构造,能够使人类对之信服.但是,深入地探讨海德格尔的理论体系之后,该体系的一些缺憾也随之显现了出来.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在详尽的论述过程之后是旧结论的新呈现,掩盖不住其理论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意味着:此在作为被创建的此在是一种捐赠。人诗意栖居意味着一个双重的要求,诗意栖居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既不完全抛弃现实,又不屈从于现实。诗意栖居理论启迪了追求真知的现代人,对高等教育有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陶潜闲情文化的实质是“诗意的栖居”,可以从他生活的诗意化和诗意的生活化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19.
诗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诗意生存是人存在的本原属性和理想追求,诗意化的教育则是人诗意栖居的重要品质和表征。  相似文献   

20.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