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许 《科技文萃》2001,(11):177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象牙姑娘,并期望雕像能够复活.后来,在他长久的热望中,象牙姑娘果真获得了生命,成为他梦寐以求的爱侣.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教育中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但是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待那些本该复活的象牙姑娘——他的学生,缺乏那种热情与期望,所以在他的教鞭下仍然多是庸常之人,这样的教师仍然只是庸常之师.  相似文献   

2.
学会期待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一位叫做皮格马利翁的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象牙姑娘,并期望雕像能复活。在他长久的热望和期待中,后来象牙姑娘果真复活了,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伴侣。这是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期待,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教师的期待。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方方面面难免有一些后进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受急功近利的影响,所谓的“师道尊严”僵而不死,也许“恨铁不成…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个朋友叫蒙蒂·罗伯茨,他拥有一座养马场。他让我用他的房子作为举办筹集基金活动的地点。上次我在他那儿时,他跟我说: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这要追溯到一个年轻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他是一位巡回驯马师的儿子,他的驯马师父亲从马厩到赛马场,从农庄到牧场,负责训练那里的马匹。结果,这个男孩的中学生涯就不断地被中断。当他成为一名高年级学生的时候,老师要求他写一篇文章,内容是有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十二册《高尔基的童年》一文采用了正面叙述、反面衬托和细节刻画的写作方法,再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环境,锐意读书的精神,坚定的好学走向.抓住这一写作特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抓住正面叙述,突出读书热望.作者重彩浓墨从正面叙述了高尔基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读书.1.从借书中突出读书的热望.当别人要酬谢阿辽沙做的好事时,他说“什么也不要送”,“借一本书给他读读倒好”.阿辽沙渴望有书,这个心情胜过获得任何东西,从借到书的最大满足中,有谁体会不到阿辽沙读书的热望呢?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名为《一切奇迹在自己》的书.书里写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故事讲述了几名学生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诺姆请教关于心态的问题.当时,弗诺姆并没有马上解答,而是把学生带到一间房子里,让学生从房子的一边慢慢地走到另一边去.等学生都走到房子的另一边之后,弗诺姆就打开了一盏灯.借着灯光,学生们看见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里面有许多毒蛇,池上有一座桥(其实他们刚才正是从这座桥上经过而到达房子的另一边的).弗诺姆叫他们再过一次木桥,可谁都不敢过了.  相似文献   

7.
“循环小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概念教学中,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伊始,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故事是讲不完的,…  相似文献   

8.
高明 《高中生》2014,(6):1-1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座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9.
汤米的窗口     
赵文恒  小男 《小学生》2015,(Z1):32-33
悦读提示:这是一个充满了温情和力量的故事,一个残疾男孩儿在困境中仍然没有忘记鼓励别人,他的故事令人感动。阅读《汤米的窗口》,你会从这个窗口中看到善良,看到爱心,看到绵绵不绝的鼓励。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车水马龙的街道边,有一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在三楼的窗户背后,一张简陋的小床上正蜷卧着无助的残疾小男孩汤米。为打发时光,他请卖报纸的小伙伴们找一些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比萨,著名的比萨斜塔就在这里,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也出生在这座城市。关于伽利略,意大利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一回,伽利略为了节约钱,在从比萨去佛罗伦萨的路上,他搭了一辆拉橄榄油的车,在车上伽利略一路跟车夫聊天。车夫一出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第十二册12课(《高尔基的童年》采用了正面叙述、反面衬托和细节刻画的写作方法,再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环境,锐意的读书精神,坚定的好学志向。抓住这一写作特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正面叙述,突出读书热望作者重彩浓墨从正面叙述了高尔基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读书。 1.在借书中突出了读书的热望。当别人要酬谢阿辽沙做的好事时,他说“什么也不要送”,“借一本书给他读读倒好”。阿辽沙渴望有书,迫切借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梁铂琼 《海外英语》2014,(6):190-191,193,194
美国电影《录取通知》讲述的是巴特比(Bartleby)和他的朋友,面对着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建立出一所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录取自己,并最终使之成为一所合法大学的故事。大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灵魂的地方,并使学生成为有激情、勇敢、自信、独立和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巴比特这帮毫无经验的高中生是否正是遵循着大学的这些原则和理念把一座假冒大学最终变成一座合法的大学?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都对每天生活在其中的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的美妙心旷神怡,也一直以来都很想采访一位建筑行业的精英,想听听他对我们这座城市越来越漂亮的建筑和建筑业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还有他在构筑精典"作品"时的心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因此,他也没太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条件艰苦、济南市海拔最高的陡峭山顶上,映出了一座小学——长清区龙箭希望小学(原于盘小学)。在这里,有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张广祥老师和他的学生。他在这所小学教书21年之久,往返里程达5万公里。21年来,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用自己人生的足迹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作家保罗·泰鲁生于1941年,是一位多产作家。据1991年美国《名人大全》介绍,他著有长、短篇小说、戏剧、游记等三十余种,并有多种获奖,有些被拍为电影或电视。他曾于1965年至1968年在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于1977年发表了一部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短篇小说集:《领事的档案》,为我们从事亚美文学这一新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此书以美国领事的口吻描述了领事馆所在地马来西亚的一座小城镇——亚逸依淡以及发生在那里的桩桩件件普遍平凡之事。书中各篇故事安排巧妙,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具有内在联系,情节整体性强,题材包罗甚广,涉列悲剧、喜剧、婚烟、谋杀、报复等等。人物互相穿插,一个故事中的主角在另一故事中有可能作为配角。保罗写此书旨在真实客观、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40):195-196
随着古镇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充满故事的古镇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淮安——一座南北交界处的城市、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孕育了一座历史底蕴丰富的河下古镇。沉睡中的古镇似乎没能诉说着往事的繁华。本文借鉴英国古堡的保护措施,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让这座古镇再次繁荣。  相似文献   

18.
如何写景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大多数学生还只能抽象地陈述事情的经过 ,不能把事或物写得有形、有色、有味、有情。这是横在初中生面前的一条鸿沟 ,而这条鸿沟恰好是初中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许多学生长期在“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住着一个和尚……”这一故事似的漩涡中打转转 ,月复一月 ,学生对作文没有了信心 ,谈写色变、望而生畏。教师也茫然了。殊不知按部就班地布置一篇完整的作文还不如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写一个片断的作用大。写片断最好是从写景入手 ,因为景物有形、有色、有味 ,便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味觉、嗅觉…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上《一夜的工作》之前,就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了总理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为国为民的动人故事,并朗诵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使学生对总理产生爱的情感。《一夜的工作》中,关于周总理审稿有这样的描写:“他—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遍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我在分析了文章结构的同时,叫学生  相似文献   

20.
延安追寻记     
赛希 《下一代》2012,(Z1):16-18
赛希同志是一位革命老人,今年84岁了。他去年寻访延安的这篇文章,很值得今天的中小学生们读一读。同学们想一想,赛希爷爷为什么有如此浓厚的延安情结:赛希爷爷热望于下一代也应该构建起延安情结。赛希同志多年来致力于延安精神的发扬,曾发表过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他还注重创建少先队"英雄中队"和共青团"英雄支部"的方式,向青少年学生灌输和传播延安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