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编辑几年前,有人向某大报投寄一篇近三千字的书评稿件,经编辑的删削,砍成百把字的书讯发表了。事后了解,这位编辑说:发表书评,岂不影响出版社登广告了吗?这自然是个别的例子,但这位编辑根本不懂得报纸发表书评的意义和职责,则是十分明显的。国外报刊一般重视发表书评,且有权威性书评版;报纸的书评编辑,要求有较高的素养,和很强烈的责任感。 19世纪俄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都做过书评编辑。1857年,杜勃罗留波夫在中央师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本刊第4、5两期刊出郑丽园《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如何选书与评书》一文后,受到了广泛欢迎与好评,但其中也有读者对本文提出几点疑问和建议,现作答如下: 1.美国年出新书5万多种,每年发表的书评有20万篇之多。这一数字是指发表在美国有固定书评版面的600种刊物及一些偶有书评点缀的地方性报纸上,这些数字乍看十分惊人,然仔细分析,这20万篇书评中有许多仅聊备一格,多有“消费指南”的色彩,有些则是出版商促销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书评小品”这个栏目,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怪。其实,“小品”者,各种体裁的短小文章之通称也。书评文章又何尝不能产生小品?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倘能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评出一些道理,可能要比那种大而无当、流于空泛的文章中看得多。当然,若从文学的角度来挑剔,发表在这里的文章未必都能称得上小品;而发表在“书评”栏里的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又未必都不是小品。我们为这个栏目命名的初衷,偏重于为更多的书评作者提供发表短文的机会;如能由此引出一批可供鉴赏的韵味无穷的小品来。岂不快哉!终归会有那么一天:把书评和书评小品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4.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5.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6.
书评自有书评的威力,书话则有书话的魅力,两者的境界应是不很相同的。前者《书评研究》栏的作者们已经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于我则可以暂且搁下不谈,关于“书话”我倒很愿在此泼墨了。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为“书评”和“书话”这两种文体作一科学的界定,那么,有关  相似文献   

7.
书评的遐想     
劳作之余,神经和肌肉都松弛下来的时候,我总喜欢翻阅床头上的《读书》、《中国图书评论》,那感觉,就象久在气闷的工棚中劳作,突然跑到田野里看到了绿茵,闻到了花香一样。不过,喜欢田野的清新和愿意到田野中创造这清新却不是一回事。有谁视书评文章如学术论文? 数月前,我接受了一篇书评稿约。原以为,搞一篇两千字的书评,简直就是辛劳之后的一种“轻松”。不料,我错了!对所评书籍连看三遍,并且做了笔记,还是不能动笔:不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写书的背景,怎么领悟书中的真谛?不熟悉他人的同类  相似文献   

8.
刊物和人一样,不能没有个性。《中国图书评论》的个性,大家公认是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据我个人的统计,自1991年第1期至1992年第二期,8期“秉笔直书”栏共发表了44篇批评文章,再加上7期“疑误求正”栏的20篇评论,则60多篇了。这在书评日趋“人情化”、“广告化”的庸俗风气笼  相似文献   

9.
(一) 最近读到一篇书评,是关于《图书馆工作概要》一书的(见《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6月第1—2期合刊)。我也看过这本书,它确是一本简明的较好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书。读了书评,又有所启发.只是感到书评中的某些说法,正是对此书大加赞赏的地方,而并不符合原书的本意。如书评认为,此书是“比较‘新’的”,“新”的“最明显的一点”,  相似文献   

10.
一日,我的一位爱好写点书评的朋友来访,愁眉紧锁、情绪颇低。问其故,告曰:最近写了一篇书评,评的是一位目下有点名气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新集子,书评除了对作品的肯定之外,还对其中的几篇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意文章刊出不久,编辑部转来了那位青年作家的信,信中对评者大发脾气,结尾用轻蔑的口吻讥笑道:“眼高手低!”听完朋友的怨诉,我倒轻松起来,对朋友说,你该高兴才是,他不是在恭维你么?评者所求只在“眼高”,而不在乎“手低”,他的讥笑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你的作用么?我朋友恍然大悟,终于露出了笑容。作者与评者的关系,历来有人摆不正。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云:“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呵  相似文献   

11.
一、刊播媒介面窄尽管我国刊播书评的媒体数量较之10年20年前大有增加,但与我国数量庞大的大众传媒相比,刊播书评的媒体的数量还是不多的,况且这些媒体刊播的书评,或受众面窄,或刊期少,或数量少,有的是零星点缀之作,有的是稿件不足且作补版面之需。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媒体来说,刊播书评没有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化的工作来做。因而,书评覆盖率低,很难满足图书出版业评介、广布新书的需求,广大读者也不容易及时有效地了解新书出版情况。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大众传媒比较重视书评工作。比如《纽约时报》,每天都有书评,每周合计共发书评40-50篇,全年累计达2300篇以上;又如《洛杉矶时报》,平日发1-2篇书评,周六出书评增刊,全年累计书评1300-1500篇。  相似文献   

12.
《求是》杂志《内部文稿》12期上,发表了奚椿年的文章,提出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八个弊病,值得注意;1.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份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实际上是评者不相信读者的理解力。2.复述内容。有的书评名为“评”,  相似文献   

13.
我写通讯报道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了,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的稿件五十三篇,其中来信十八篇,小杂谈十篇。这些稿件有一个特点,就是抓的“新”,反映出了群众的心声。近几年来往我家送报刊的先后有三名乡邮员,其中两人十天半月不送一次,一人按时如数送到。经过询问,前者端的是铁饭碗(长期工),后者是“泥饭碗”(合同工)。前者自恃条件优越,干不干工资照拿,后者却不然。因此干得不错。我想铁饭碗砸不破,就不能加速四化建设步伐,以此为例,我写了一篇《莫让“铁碗”旱涝保收》的小杂谈,稿子寄出不长时间,就在人民邮电报上发表了。在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一天,我因自行车左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15.
新书点评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有政治家、文艺评论家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论家,但却似乎既无书评家,也无专业的书评者。这说明书评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出版大国来说,实在是很不相称。书评是如此,书评学就更不必谈了。有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评估。现在不是有了不止一两家以书评为主的杂志报纸了吗?不少省(市)不都出版了一册册厚厚的《××省(市)图书评论集》之类的书吗?是的,这是一种可喜现象,但距书评乃至书  相似文献   

17.
奇特的学府     
我是南市区图书馆的读者,又是它的业余书评员。两年来参加书评组工作,耳闻目睹,促使我想写点什么。这就是这篇小文的来由。一进入座落在上海市方浜中路上的南市区图书馆,不只是墙壁上的宣传画、书评栏鲜艳夺目,也不只是醒目的“先进集体”的奖状使人自豪,而是工作人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对读者的春风般的温暖使人难忘。在外借处,他们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新书和推荐好书;在阅览室里,到了晚上九时,他们耐心地等待  相似文献   

18.
一百期杂志,四千多篇书评文章,蔚为壮观,当然值得祝贺。然而,《中国图书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发表了一些书评文章,而且还在于它对中国书评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评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与《中国图书评论》开拓有密切关系。假如从《吕氏春秋·序意》或毛诗序算起,形成对书的序、跋、批、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学科。即使从现代报刊诞生,书评摆脱了对书的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算起,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但却仍未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所谓书评的社会性及其现代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书评不仅不能停留在旧的水平上,要从传统的狭窄的小天地里走出来;一方面是强调书评的社会义务及其文化功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评写作方法与形式的变化。书评的社会性及其现代意识,是由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20.
17年前,我在1987年第4期《中国图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写道,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灵感学引论》是作者十多年业余研究、辛勤探索的成果。这个探索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然,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