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农事新闻要改进,不能取消最近一个时期,读者对我们的农事新闻,提出较多的批评,甚至尖锐地提出许多农事新闻引不起一读的兴趣。面对这种反映,有人提出干脆不发农事新闻,理由是农民懂得到什么时候干什么农活,用不着新闻报道在这方面去指导他们。也有人提出农事新闻越简单越好,每条一两句话即可,例如这个地区开始秋种,那个地区完成收获,不写这项或那项生产活动的具体细节,因为生产过程都差不多。但是,我认为这两种主张都是行不通的。农事新闻,具体地说就是有关各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报道。它不仅仅是写给农民看看,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告诉人们在什么季节干什么农活,最主要的是通过各个时期和各地的农业生产动态,向各行各业的读者介绍农业战綫的新形势。而广大读者,不论他们处在那一种工作岗位,对农业生产的情况都是非常  相似文献   

2.
写作拾萃     
《视听界》1990,(4)
挤干“水份”,扬净杂质报道里掺有太多“水份”,自然要冗长。因此,挤干“水份”,象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读者就不会摇头了。看农民收获粮食,总是扬净晒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如何搞好经济宣传,这是近年来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去冬以来,大众日报全体人员在“思想来一个大解放,报纸来一个大改革”的总目标下,这方面的议论更多了,这方面的报道加强了。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从大量来稿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同志思路很窄,把“经济”和“生产”等同起来:一说加强经济报道,就是写生产;一说写生产,就是催耕催种。虽然,工农业生产和农事季节都是经济报道中的大事,但那样划等号的结果呢,写稿的路子就越走越窄,只好重重  相似文献   

4.
把新闻稿件中的人物语言写得真实感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位通讯员,写一个文化不高、朴实憨厚的农民秋后向国家交公粮怎么想的时候,那个农民说:“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我宁肯自己饿着,也要把粮食交给国家。”象这样的话,让人  相似文献   

5.
湖北襄阳农民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民家庭,为千家万户服务”的方针,力求把农事宣传搞活。这里,以该报去年发的三条新闻为例: ——5月1日一版发表的《今年卖粮给现钱》,共105个字,报道了粮食部门对去年夏粮收购结算工作实行“两大改革”、“五个到户”的消息。即:改生产队结帐为社员户结帐,改非现金结算为结算给现钱。做到粮食收购包干任务到户,定购任务到户,公粮任务到户,  相似文献   

6.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也不能不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那么,怎样才能把“四季歌”唱好呢? 听听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歌声里存在“五多五少”。一是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 二是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 三是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冷静分析有深度的报道少;  相似文献   

7.
常常听到县级新闻单位的同行们感叹:现在农业难搞,农业报道难写。这话讲的是实情,但不尽然。县级电台的记者身处农村基层,时时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如果把农业题材比作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那末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农业报道也是会光彩夺目的。把握宏观导向县级电台记者写农业报道,如果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农事活动,这样的农业报道就会缺乏深度和力度。记者要想跳出这个“误区”,关键在于平时认真学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县级新闻单位的同行们感叹:现在农业难搞,农业报道难写。这话讲的是实情,但不尽然。县级电台的记者身处农村基层,时时感受到跳动的时代脉搏。如果把农业题材比作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那末深入开掘,精心提炼,农业报道也是会光彩夺目的。把握宏观导向县级电台记者写农业报道,如果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农事活动,这样的农业报道就会缺乏深度和力度。记者要想跳出这个“误区”,关键在于平时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正确  相似文献   

10.
春耕是一种农事活动,千百年来春耕生产都在重复着同一种活动。许多记者习惯地把春耕备耕报道称之为媒体“唱四季歌”。如何把这个不容易出新闻的农事活动报道得有声有色.让人想看、爱看,把这个“四季歌”唱得动听、入耳,产生好的报道效果。不下一番力气,不动动脑筋.还真“整”不出新闻来。新闻是常干常新的事业。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经过精心策划,就能推陈出新,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报道的目的。从这点来说,把看似不容易出“彩儿”的春耕报道.整出些“彩儿”来,还是有可能的,这个“出彩儿”的手段就是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写的衢州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一组上下两篇报道,有幸被评为月度好稿。除了稿子本身题材好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努力跳出以往采写经济报道的固有模式,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写经济报道。也就是说,讲故事是这组报道的一个特点。特别是上篇,不到3000字就讲了9个故事。一是通过讲故事,从新闻角度去写工作性的经济报道。衢州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报道,是一个工作性很强的报道题材。按以往的习惯,一般会写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写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写他们是如何抓这项工作的;第三部分写取得的效果。尽管这样写可以反映工作的全貌,也可以体现有关部门的  相似文献   

12.
在报纸的农事宣传当中,编辑部经常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发表社论,这种社论,各报都是常见的,数量不在少数,由于它是由季节而来,因此大家习惯上把它称之为“季节性的社论”。这种社论有的写得好,但有不少写得一般化,因此就有的同志对它的存在产生了疑问,认为它是“应景”文章,可有可无;还有的同志认为,稍一不慎这种社论还容易形成瞎指挥的现象。报纸上究  相似文献   

13.
1997年7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一次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题是研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问题。 表面上好像是编排的巧合,其实是特别的新闻策划——这一天人民日报的一版头条,发的就是一篇《河南农民高高兴兴卖夏粮》的消息。编者还为这篇消息配了短评,短评的旗帜很鲜明——《粮食不怕多种粮不吃亏》。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看了报道特别高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中央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如何应对新的历史使命.搞好新时期更加火热更加艰巨的“三农”报道?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吃透中央文件精神,了解具体的政策措施,其次才是研究如何写好写活。引导农民快速准确地把握政策等一系列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如何写好农事新闻,特别是怎样突破农事新闻的老一套格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次的问题。新华社9月8日播发的《关中秋禾生长良好》一稿,可以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二个实例。这篇新闻被九家中央报纸和省市报纸采用,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地位刊登(人民日报用的标题是:《渭河两岸热气腾腾》),不少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是一篇出色的农事新闻。农业对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农业是关心  相似文献   

16.
翻阅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的新华社新闻稿,参加全社各编辑部的评稿会,我把这一周国内广播稿的“冠军”票投给了《安徽八万农民进省城夺得第三产业五枚“金牌”》这条新闻。这篇报道“金牌”的稿子,本身也可以得一块“金牌”。这是一篇角度新,有气势,文情俱佳,出手不凡的好新闻。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报道了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这方面的来稿,但很多稿件不免“千人一面”,取材、角度都差不多。安徽记者写的这一篇,也是讲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但作者却是以  相似文献   

17.
搞好农村报道,语言群众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我们沧州日报的农村经济报道,农民读者不爱看,不能说与语言的八股腔无关。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使农村经济报道语言尽量群众化、通俗化。地区报农村经济报道的读者主要是农民。千百年的实践,使农民形成了自己朴实的素质,也锤炼了自己朴实的语言。只有用朴实的群众化的语言写新闻,才能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才能使农民容易接受,才能在农民中造成深刻印象。沧州日报有一位群众语言运用得比较熟练的记者,她写过一篇夏收见闻,其中的人物对话,都是通俗的群众语言。比如问“今年小麦产量计划多少斤?”她写的是“今年麦子打了个嘛谱?”在我们沧州地区,农民把“计划”说成“打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有些记者,通讯员为了个人捞到好处或者得上奖,采访极不认真,采取捕风捉影的办法,硬搞拉郎配,把新闻事实硬往高里拔,“某某地方出现的某某粮食银行”就是一例。说实在的,是粮食银行就应该与人民银行一样,农民到粮食银行存粮就应该得到利息。而这类新闻中的所谓粮食银行,不仅不付给农民利息,还要向农民收取保管费。你说,这能叫粮食银行吗?  相似文献   

19.
说长道短     
偏颇亦是误导 党报编采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然而,报道中的偏颇却时有发现,这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试举几例: 在宣传节约粮食上的偏颇。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的宣传报道也经常出现在报端,这没有错。但是诸如将“酿白酒浪费粮食”绝对化的报道,显然有偏颇。因为酿白酒本身是一种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的高利税产业,它将低值的地瓜干、高粱等加工成高附加值的饮用酒类,废渣喂猪还田,虽消耗了粮食,但消耗的却是不宜大量食用的粮食。用粮食酿酒本来是一项好端端的加工转化粮食的传统民族产业,到了有些记者编辑手里却被戴上了浪费粮食的帽子。  相似文献   

20.
去年底,某报第一版刊登了通讯《市场的赐予——农民参与粮食流通的启迪》见报后,报纸所在城市的粮食局局长急火攻心,直跺脚骂娘。原来此报道有悖于当前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增加了秋粮收购工作难度。这篇报道反映江南水乡北大圩村农民近8年来参与粮食流通的情况,其本意是宣传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但因为只是片面地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