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清一统志》的纂辑阎光亮清代对纂修方志极为重视,以致形成制度。清代所修方志现存六千余部,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超过了前代。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在大修各地方志的基础上,又编修了《大清一统志》。它是一部较完善的全国性地方总志,为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资...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史学家,赵吉士一生不但政绩突出,而且在学术上也颇多建树。他编修的《徽州府志》《交城县志》,不仅为地方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集中体现了他治学特点,即能著述,务实学,志史乘,多严谨。他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格主要源于清代学风由虚导实的转变以及恩师叶又生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正是缘于此,他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当时文人和后世学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今安阳市所辖各县地方官吏对编修地方志极为重视,这个时期府志和县志都进行了多次重修,修志工作达于鼎盛.现在这些志书已成为人们研究安阳历史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 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是“地方之百科全书”。我认为上述两种说法,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尚未突出方志的特点,如果用以指导实践,难免会造成不良后果。 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古已有之。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曾经说过:“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①在他看来,地方志即地方史。故他明确提出:“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之全史。”②现在持地方志即地方史观点的同志,无不引章氏之言,作为主要依据。 诚然,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都应记“一方之事”,都应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因而两者之间,有其共同之点。但是,在注意史志共同点的同时,必须看到,它们之间,又是有着种种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是我国独特的、别具体裁的地方文献。千百年来形成的修志传统,给我们留下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书,成为我国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中丰富的资料宝库。在我国众多的通志中,清代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写的《广西通志》(以下简称《谢志》)就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以它新颖体例,博洽的内容而备受赞誉。本文拟就其方志地位作一略论,以求教于方家。 《谢志》共二百八十卷。卷首列谢启昆《恭进广西通志表》,次为《重修广西通志衔名》,又次为《叙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编纂地方史志的学问,称之谓“方志学”。我国方志学起源很早,到清代有章学诚根据他自己编修方志的实践,总结前人编修方志的经验,从而使方志学成为历史学领域里一门单独的学科。目前成立了地方志学会,定将促进方志学的发展。为了明瞭我国纂修地方史志的源流,不揣固陋,把我昔日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华东师  相似文献   

7.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对我国的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作《和州志例》,次年撰成《和州志》四十二篇,这是他最早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乾隆五十四年,他又为亳州知州裴振撰《亳州志》.此外,他还编修了《永清县志》并参与《湖北通志》的编纂。章学诚为安徽修的两种地方志在他的方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亳州志》是他的“颇有新得”之作,他自视很高,说:  相似文献   

8.
万历《铜仁府志》是现存七部明朝贵州省地方志中的一部,其作者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知府陈以,而是郡人万士英。该书在编修体例上既借鉴了当时贵州地方志的编纂模式,又根据铜仁府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色,多有创新,其历史地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文化与民俗上,更突出表现在军事地理与经济地理方面。  相似文献   

9.
编修教育志是教育科研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就编修教育志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志书的特征 所谓“志”,有多种用法。一是“记”,指记在心中或用文字标记,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有“[渔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用法。另一种用法是指文字记录,如“三国志”、“县志”、“杂志”等等。 教育志是属于地方志中的专业志。它不是普通的资料汇编,而是选取可靠的史料,经过精心加工记述,反映教育规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澍居官西南期间曾编撰《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等三部地方志,这些方志保存了川黔地区大量稀见史料,同时也为后世西南地区的方志编修树立了典范。另外文章考证认为,"介侯"之称乃张澍之号而并非其字。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史学编修成果之丰富,得力于修史机构较多,中央一些重要机构都设有编修司,负责本机构的档案文件汇编工作,私人利用档案修史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宋代利用档案修撰地方志以及对金石档案的研究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唐英诗歌     
唐英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也是雍乾之际的杰出学家。其诗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朴实。其心真而正,其语清而雅,写物画景,记事抒怀,诸多内容均以抒发性情见长。其诗有如人生传记。虽未经历科举,却因耳濡目染与善学上进至此,可见其求学之勤,心志之坚;也可见中原传统化影响之深,感召之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特有载籍,简称“方志”,素有“一地之窗口”、“一方之全书”的美称。毫无疑问,对于了解某一地域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未来发展趋势,地方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代代相袭,硕果累累,因其繁博丰赡,倍受历代学者钦赖。然而,如何才能编好无愧于当今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却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金陵,后西征.徽州因处在太平军西出东回的动线上,成为太平军与清廷长期拉锯之地.咸丰五年,张芾以"前江西巡抚"的身份入徽,至徽之初,为筹饷银,设立筹防捐输局,激励绅士商捐输,并照征田赋、设卡收厘.徽商携资回乡,捐输助饷.绅商捐输是清廷在徽州就地筹饷的重要组成部分,劝捐筹饷过程也反映出一种战时特殊的官绅互动.它不仅关系饷银结构的变动,还嵌入了地方社会的运作脉络,影响战争局势.张芾驻徽五年有余,就地筹饷及协济在饷银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可通过奏折进行分析,捐输、协济的变动对地方社会及战局的影响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焦作古称覃怀,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明,清雍正年问应《一统志》需要编修《覃怀志》,其书纲目清晰、内容宏富,因未刊印,故留存数量极少,成为全国地方志中极为罕见之珍贵文献品种。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时期江西乡绅的捐输广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江西乡绅的捐输广额活动。捐输包括捐助曾国藩水师炮船、湘军军饷及捐办地方团练组织;广额分捐广江西乡试举人录取名额和捐广捐输者所在府、州、县儒学生员入学名额两种,其中又分别包括捐广一次性名额和捐广永远性名额。清代江西乡绅的捐输广额活动是其对太平军的本能仇视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其痴迷科举仕进的本性。在查阅大量府、县志材料的基础上,文章分别得出了各种广额的具体数字并列出了表格。  相似文献   

17.
朱永新 《教育》2014,(29):52-53
基础阅读书目研制的必要性书目研究与制作的历史中国是个重视书目的国家,早在西汉时由学者刘向编撰的《别录》一书,其中就著录有《列子目录》,这也是“目录”一词的最早出处。从《汉书》开始,历代史书很多都有“艺文志”,都将当时现有的图书开出目录记载下来,后来一些私人藏书馆、国家编修图书集成活动以及一些学者也编制出了很多书目图书,其中最著名的如清代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中国传统学问中的目录学历来被视为读书的“钥匙”,而这些书目也确为时人查找图书和后人搜罗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8.
清代武当山的地位不复明代之盛,武当道教也渐趋衰微,但武当山志的编修并未中辍,仍然保持着优良的修志传统。文章运用文献学方法,全面考察了清初四部山志的成因和特点,指出武当山志的编修,不仅没有受到道教衰微的影响,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从而突显出武当山修志事业的连续性和山志文化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四川郡县志》是民国宋育仁主持《重修四川通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公开发行部分。该书以独特的体例、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和作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享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可借该书管窥当时重修省志的情况,并可作为整理、恢复宋育仁《重修四川通志》的基础,从而弥补《嘉庆四川通志》以后112年间四川史资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后期,随着考生群体的逐渐膨胀,山东乡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至清末时经常在5%左右。由于捐输的次数与幅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山东乡试人均中式率通常低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科举大省,以及广东、河南、山西等科举中省。探讨清代后期山东乡试之竞争及乡试竞争的省际差异情形,对于当今部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