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以及美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提出了在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即扩展和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立地震数字化数字体系、发展高性能计算数字模拟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和建立地震网络协同、应用信息通信新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信息基础架构以及美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建设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的发展状况.然后根据面临的地震科学前沿问题,提出了在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地震信息基础架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即扩展和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建立地震数字化数字体系、发展高性能计算数字模拟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和建立地震网络协同、应用信息通信新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震档案在地震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完善地震档案管理,切实管好、用好地震档案,为地震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和高质、有效地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山大地震资料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唐山市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唐山大地震史料及其科研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郜筱玥 《新闻世界》2013,(10):287-288
本文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一周《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文本,采取内容分析法,并结合对两次地震稿件报道内容、来源、新闻配图情况的量化统计进行分析得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报道到芦山地震灾后报道,无论是宏观上对整个报道的策划还是细节上该报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在报道责任意识与挖掘自媒体能量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档案分类法地震档案分类表》(简称《地震档案分类表》),于1988年立项,历时六年,七易其稿,编制完成。我国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以《地震档案分类表》为准绳,使地震科技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地震对档案带来的危害,论述了档案的防震保护问题,在次生灾害方面主要从水灾、火灾和霉菌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建议社会特别是档案部门应利用历史上有关地震的档案资料来防震、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黄清 《北京档案》2023,(12):33-35
防震减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地震工程建设项目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以湖北省地震局承担的地震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震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的特点,提出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优化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地震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胡广 《新闻世界》2014,(9):15-16
对于重大灾难新闻的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新闻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在地震灾区,哪些内容是媒体报道的重点?我们在采写新闻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在一线的报道经历,谈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世界》2005,(12):37-39
南亚次大陆发生强烈地震 南亚次大脑北部10月8日上午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地震震中为北纬34.4,西经73.6,地震波段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三个国家,是几十年来该地区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之后,巴基斯坦地区又连续发生了45次余震,震级一般都在四级以上,余震给灾区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中国,灾难与感动同在。寒冷的冰雪肆虐过后,谁承想还会遭受更猛烈的地震。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让城市瞬间变为废墟,生命惨遭茶毒,全国人民在悲痛的同时,空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人间暖歌。作为一名档案丁作者,此时此刻,突然想到了地震档案。地震档案是地震学研究的历史见证和基础,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档案全面、详尽,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收集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相比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记者对芦山地震的报道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救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支持。此外,新闻媒体对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化,更加成熟,在采访与报道中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怀。然而,在本次芦山地震中的信息暴露出依然存在虚假新闻、不尊重采访对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地震活动的范围也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我国许多地区,如台湾、华北北部、四川、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柏  闫俊义 《今传媒》2010,18(9):177-178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对地震科普宣传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遇到汶川8.0级突发大震,科普宣传就更加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必要性,提出了当前做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华山 《声屏世界》2008,(11):68-68
今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由于电视、电讯、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网络中断、通讯中断,灾区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们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大家能感觉到门窗的晃动,知道出事了,但都没想到是地震了。当时人们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消息混乱。  相似文献   

16.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7.
经历地震最多的皇帝 康熙在位61年,光大地震就经历了五六次之多,如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十八年(1679年)京师8级地震、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临汾8级地震、四十八年(1709年)宁夏中卫7级地震等。其中京师大地震就发生在皇帝家门口,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据叶梦珠的《阅世篇》记载,地震发生时,“声如轰雷,势如涛涌,白昼晦暝,震倒顺承、德胜、海岱、彰仪等门,城垣坍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相似文献   

18.
李玺 《东南传播》2015,(8):98-100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4·20雅安地震和8·3鲁甸地震中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了统计,借此总结和分析其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研究发现:以"硬信息"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用"以人为本"置换"以宣传为本"、不露痕迹地进行舆论引导,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次地震中的主要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宁 《兰台内外》2023,(12):24-26
模拟地震图纸是地震研究中最原始的、不可再生的国家地震数据资源,是地震模拟观测时代取得的宝贵成果,妥善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地震档案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作者系统梳理了湖北省模拟地震图纸整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地震图纸管理工作给出了一定的可参考建议,为今后防震减灾事业中图纸资料的整理归档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童建明 《新闻世界》2013,(8):136-137
芦山地震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在报道、救援、寻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历汶川、玉树地震等实战考验后,传统媒体在芦山地震中报道的表现也越来越理性、成熟。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融合渗透,取长补短,使得各自的报道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