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2.
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在大学里,我勤奋而辛苦地学习着医学专业知识。那时,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德高望重的外科医生,工作充实而愉快,生活富裕而幸福。毕业后我如愿以偿进入中山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勤奋地工作,希望早一些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工作了一些年之后,我的梦想遇到很大的挑战。由于工作需要,六七年前,在成为一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后,我开始兼任医务管理行政工作。我分管的工作中,包括调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3.
1995年的6月,我的胞妹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罹难。她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同我一样年轻,也从事着新闻工作,而且十分敬业。我们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她是在我的呵护下长大直至上大学并走上记者岗位.可以这样说,对于她来讲,我一直是在行使着父亲的职责,虽然我仅仅大  相似文献   

4.
我第1次做广播新闻采访,是1996年6月23日(星期天)下午,在北京官园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多功能厅,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首批小记者团3O名成员第2次上课的实况。在此之前,我曾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投过搞,在该台几次邀我去进行热线直播的时候,熟识了那里的编导兼节目主持人刘莹老师。她很喜欢我,经常为我创造条件,业余让我帮她做节目。听说我在当年5月28日考上了中央电视台首批小记者,成为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并已在1996年5月29日上镜进行大型电视新闻采访兼节目主持工作,她非常高兴。她很遗憾我们中央电视台小记者团6月2…  相似文献   

5.
一见钟情     
第一次见到《图书馆杂志》是在我刚步入南开园的那年秋天。那时的我,刚刚成为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的一名新生,而对新的学习环境,觉得无从入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和她一见面,便结下了不解之  相似文献   

6.
忆兰邨     
去年夏季的一天傍晚,闷热极了。我们一家吃过晚饭正在小院乘凉,突然接到兰邨去世的电报。我瞠目向天,泪水夺眶而出……兰邨长期患病,近几年来,一年比一年加重,经常来信要我们为她求医问药。在她逝世前两天,我重返延安刚回来,接到她的信,我立即回信,说了重返延安的感受……。万万没料到她给我的信竟成了绝笔。兰邨的音容笑貌常在我的眼前呈现。五十四年前,我们一同考上了贵阳女子师范学校,逐渐成为同窗好友。那时我们一同读了不少革命作家的作品,都立志追求真理,解除被压迫  相似文献   

7.
李梅 《大观周刊》2012,(51):365-365
一、做一名阳光教师。使课堂轻松愉悦 我最喜欢的小学老师是一名叫丁美涛的女老师.她辫子很长很长,脸上时时带着微笑,从她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她的关爱.下课后她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围着她.我最喜欢玩她的辫子,她从来显得厌烦过。每每站在讲台上.我就想起她的音容笑貌.努力让自己向她学习,最初是在学习和培养那种阳光心态.后来慢慢成了阳光习惯,只要进了教室.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示给学生亲切的笑容.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为学生的阳光.努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明媚。  相似文献   

8.
王冰 《新闻知识》2004,(2):31-33
有着这么多眩目荣誉的人,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她是一名记,一名正义的优秀的记,但她同时也是个女人,正在被孕育的幸福激荡着的女人。写这篇记录她的字的时候,当时她正在火车上,去江西采访。拨通她的电话,柔和的言语和着铁轨哐铛哐铛有节律的响声一并传来。江雪笑得愉悦:“我正在和宝宝说  相似文献   

9.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0.
2月2日下午,从翻译家协会开会回家刚踏进门,就接到复旦朱静女士电话说林老师去世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听错了,说在半小时前,我们在翻译家协会还谈起她,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但林老师的确离我们去了。我并不是林老师的学生,也不是她的同事,又没有在一个单位里工作过,但自从30年前有机会认识她至今,一直得到她的教诲、关怀、帮助和鼓励。我怎能不感到意外和悲痛! 我是30多年前因翻译《世界史》认识林老师的。当时,我是华东师大法语翻译组组长,林老师好像是从科大被借到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审阅我们译稿的。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妇女,热情,精力充沛,说话带有感情而无做作,工作干练而有头绪,而且很亲切。那时,她大约50出头,我刚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分配到上海。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30出头的人参加翻译,算是年轻的。我印象很深,林老师对比她  相似文献   

11.
1962年,我在上海高中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当时,为了培养财贸系统的会计接班人,全市招收了约二万名高中毕业生,分配到商业系统各个部门.我即是这二万人之一,被安排到上海市静安区糖业烟酒公司泰昌中心店下属的泰昌食品商店当会计练习生,而泰昌中心店的经理正是余学文先生,我们那时尊敬地称呼他"余经理".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和余经理比较熟识了,经常有机会闲谈.他见我比较爱看书学习,也就常常谈起他的儿子,即比我小二岁的余秋雨的一些学习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在纪委工作,办公室与档案局是邻家,工作休息当空没事就总爱到档案局转转。去年“五一”以前,在和档案局的同志聊天的时候,看到他们在整理一盒盒档案,就问干什么呢?这么认真。他们告诉我,在搞家庭档案试点,回家后,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在一起生活的岳母,她是一名模范退休教师.对新事物比较支持,同时上了年纪.也经常因为记不住,  相似文献   

13.
认识王小柔是十年前.那时,她刚出版她在天津《每日新报》的专栏结集《把日子过成段子》,是文坛崭露头角的"专栏女作家".而那时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也不过四年,刚编辑了我策划的第一套书——赵婕的专栏随笔集"纯棉时代".正因为"纯棉时代",赵婕"认定"我是一个好编辑,正好她的朋友王小柔想出第二本专栏结集《都是妖蛾子》,于是赵婕就推荐了我,帮我们结了这个缘.  相似文献   

14.
每年春节,我都会送给孩子一个生肖玩偶作为礼物,不知不觉的,这已经成了我家的惯例。2018年,孩子10岁,那时她已经拥有9个生肖小玩偶了,而我正在四处寻找一个漂亮小狗玩偶做礼物……就在农历狗年临近之时,陈晖和沈苑苑老师合作的“小小豆豆”系列桥梁书正在筹备出版。我一遍遍地读着小小和豆豆这两个孩子的故事,经常被陈晖老师笔下的小小——那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感动,有时甚至觉得她好像自己的女儿一样。  相似文献   

15.
真诚的回报     
张炜 《中国档案》2004,(1):58-58
山东省档案馆是我大学毕业后踏进的第一个部门,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多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馆里的领导和同志们与我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就连这座建筑物也让我充满了感情。我调离后很长一个时期,还恍恍忽忽觉得自己仍然在档案馆工作、是这里的—名专业人员。时间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一直关注我们的档案馆,发现她日新月异,越来越兴旺,各项事业越办越好,兵强马壮,可爱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常常因为在这里工作过而自豪。我很想念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朋友,想念朝夕相处的情景。我…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07,(12):45-45
有些,陡乐,有些幸运,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第一天的直播。终于,幸运观众揭晓了.是位大姐,在热线中她说:“我参与节目已经有一年多了,终于……”直到直播结束,我们都认为她只是爱看我们节目的普通观众。就在准备离开单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明天幸运观众不会过来。因为此刻她的家里只有一个人。而让她从宜春赶到南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失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颤.不知道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靠什么办法和电视机里的我们交流的。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把那么多的平台号码准确无误地输入到手机里面的.也许她已经把这些深深地刻在心里。  相似文献   

17.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在《呈贡知青》一书中,看到了一篇题为"农村需要我,我也需要农村"的扎根决心书,让我想起当年闻名遐迩的昆明市官渡区13名知青扎根派。组建知青参观团一九七六年初,为了学习株洲经验,做好知青工作,官渡区决定组建知青参观团,前往株洲、小靳庄、许昌等地参观学习,参观团由知识青年、知青带队干部、贫下中农和动员单位四方代表组成,区委副书记为参观团团长。知青代表是由各公社  相似文献   

19.
女儿小米     
电话里传来乡音,而且还是请我写我自己的女儿,一种愉快便油然而生,仿佛一次重温快乐的历程已经开始。谁知,提起笔,涌上心头的都是伤心事,我有点不知所措了。小米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降生的。那时,她的父亲正做着企业家的春梦,我这位准妈妈又是个对工作执着到让人生气的地步的人。小米来临时,我们甚至连一片尿布都没来得及准备。我原以为自己已经不再在意当年所经历的痛苦了。然,指头敲向键盘的一刻,当年的一切仍清晰地扑面而来:趁未满月的小米睡着了,我赶紧到菜场买菜,不久,房东太太就赶来找:"你家宝宝怕是要哭煞了!" 小米8个月,没有我就坚决不睡。但,我必须上全班了,只好关她到奶奶家。一星期后,我赶到奶奶家,小米竟然只会叫奶  相似文献   

20.
周晴 《编辑学刊》2002,(4):65-66
和郑春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我刚刚进少儿社,在<巨人>杂志工作,记得那时<巨人>上,将发表她的一篇低幼文学作品<贝加的樱桃班>.那年我23岁,才出大学校门,而春华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是拿着稿子去请她修改的,以我当时一个大学生的眼光,提出了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让她改一下.我至今记得,那细节中,她写手指受伤的贝加将手指跷得老高老高!而我认为,生活中男孩子应该不会这么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