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的日渐增多,并连续被《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因而,有的同行间我:你是凭“关系”还是凭“功夫”?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4.
从一个业余通讯员到一名专职记者,这是我从去年5月正式结识《新闻三昧》后走过的路。我要首先向《新闻三昧》道声“谢谢”。去年5月以前,我对自己的出路和新闻爱好产生困惑。是《新闻三昧》刊登的通讯员成才故事感染了我,我把自己的心声、体会写成文后寄给《新闻三昧》。刊发后,我有一种游子找到家的感觉。工作上的不快、人生中的失意随风而逝。在《新闻三昧》老师的扶植下,我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15篇,其中《基层通讯困境面面观》还荣获该刊1999年度  相似文献   

5.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我和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把《新闻知识》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在业余通讯员生涯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看到一些通讯员为自己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而苦脑。此时,我便把《新闻知识》借给他们看,并向他们介绍我取得成绩的“秘密”,于是,我单位的陈延同志便也订阅了今年的《新闻知识》。不久,他投出去的稿子便有了佳音。如今年春天,他给延安市广播站投稿8篇,  相似文献   

7.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9.
我是陕西省永寿县监军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又是个业余通讯员。一个偶然机会,我得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 自此,我定期到县广播局的朋友那儿借阅《新闻知识》杂志,从中汲取“营养”。很快,《新闻知识》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并且最喜爱阅读“通讯员之友”栏目的文章,对通讯员们的成功经验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发誓,今生当不了一名记者,但必须当好一名业余通讯员,文章不写半句空。通过经常借阅《新闻知识》,使我既获得了新闻业务知识,又提高了写稿能力,增强了对新闻素材鉴别的敏感性,形成了较强的新闻意识。 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我努力撰写新闻稿件,巳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增强通讯员的新闻写作能力,青岛市四方区委宣传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区各单位为本单位的通讯员订阅《新闻知识》杂志,以勉励广大通讯员写出更好的稿件。在今年1月的新闻报道工作会议上,近百名到会的通讯员都领到了一本今年第一期《新闻知识》杂志,他们兴奋地说:“感谢区委宣传部为我们找到了一位新老师”。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3.
说到捕捉新闻线索,不仅基层通讯员犯难,即使专业记者也觉得“头痛”,不过,相比之下,基层通讯员则更有苦衷。基层通讯员相对来讲,消息闭塞,可供参阅的文件、资料甚少,难以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上级的最新意图,缺乏新闻创造活动的理论“指南”;另外,基层通讯员大都身处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观察问题往往“点”上的东西多,“面”上的东西少,难以认准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15.
我是《北京日报》的一名通讯员,长期工作在基层。和新闻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基层通讯员,接触的社会面比较窄,也没有充分的专门采访时间。这对我们搞通讯报道来说是不利的一面。但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我们熟悉自己的单位,熟悉自己身边的  相似文献   

16.
近日,接连收到好几家新闻单位关于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或“特约记者证”的通知。其内容无非是“你被聘为本报(刊、台)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为便于采访,现为你办理通讯员证(特约通讯员证、特约记者证),请速寄一寸免冠照片两张、人民币贰拾元(叁拾元、陆拾元)”等等。无可非议,报纸、刊物、电台等新闻单位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组建基层通讯员报道网,开展通联工作,是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战争年代如此,在生产建设时期如此,如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四川省峨眉冶金机械厂宣传部薛梅:我厂宣传部多年来坚持订阅《新闻与写作》。今年又将《新闻与写作》作为奖品奖给我厂15位优秀通讯员,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现在1—4期已发至他们手中,通讯员们纷纷称赞该刊办得好,尤其是“新闻来稿评析”及“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两个栏目,密切联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从1983年九月以来,先后在报刊、电台发表稿件135篇,连续3年被《江汉石油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二等功一次。近3年业余新闻写作中我的体会是; 第一、处处留心,使大脑成为捕捉新闻线索的“永动雷达”。平时同一些同行们闲扯,有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爱好者》对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真正的良师益友。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手,我就认真地学习它,阅读它。我最喜欢看的是“通讯员园地”、“文学欣赏”、“写作知识”、“飞花拾零”、“读者评刊”和“采写体会”等。这些文章生动而且短小精悍。我本是业余通讯员,过去光写本单位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