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教材处理,就是教学中的“课文处理”,即技巧地高效地利用课文,充分地角度精致地运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学中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目标明确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或者说,教材处理就是:如何利用课文,利用课文干什么,利用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柳咏梅老师的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是很规范、很讲究阅读教学技巧的教学创意.这份设计值得我们品味与评析的技法在于“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竹“教什么最好”.教材处理即教学中课文处理;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八、提炼组合所谓“提炼组合” ,就是分类集中 ,寻求规律 ,梳理线条 ,积聚板块。“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 ,主要用于单元小结、期中复习、期末综合复习、中考复习时的教材处理 ,它能使复习内容的目标相当明确 ,线条十分清晰 ,重点内容与精华内容非常集中。“提炼组合”的教材处理技巧 ,也同样可以用于单元教学 ,此时的“提炼组合” ,是为了科学地分析教材 ,尽可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尽可能贴近教材的编写意图 ,尽可能地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 ,从而高效率地进行课文教学。经过“提炼组合”之后再进行单元教学备课 ,会有一种课文风光尽收…  相似文献   

4.
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课文“面”的处理艺术“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  相似文献   

5.
陈德兵 《广西教育》2012,(44):30-32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的创造者余映潮先生给“板块式教学”所下的定义为: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相似文献   

6.
从编辑意图来看,为了增加课文类型的丰富性,在任何学段的语文教材中都安排有非常浅显的课文.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蚊子和狮子》,尽管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能够读懂它,但它仍然长期“坚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由于教学习惯,我们对内容浅显的课文,在教学上往往处理得很浅显.如《蚊子和狮子》,一些案例所表现出来的,无非就是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谈一谈;有的教例表明,一节课下来,学生连笔都没有动一下.这就浪费了课文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7.
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或者是一节课中上几篇课文。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运用得当,无疑能够带来教学的高效率——仅“一次多篇”就足以说明问题。 一次多篇教学模式,首先是一种教材处理的问题,其次才是教学艺术的问题。从教材处理来看,有“自然式处理”与“跨越式处理”两种角度。 所谓自然式处理,就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地进行一次多篇教学。拿初中语文教材来说,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小小说三篇之类的课文,有近30篇,约占全套教材的 1/8,它们是两篇或三篇或五首成为一课,有些还是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上完…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一部分相对集中的语法修辞、文体写作等基础知识以外,大量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做为范文选入课本,古今中外一篇篇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因此,对课文快捷正确地划分段落,对段落准确生动地归纳大意,就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是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意义、体味课文的艺术特色、把握课文的写作技巧的基础。我们常说,要善于吃透教材,吃透课文,要善于把厚书变薄。而这“吃透’与“变薄”,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段落划分、段意概括,即所谓“提纲契领”、“抓纳举目”、“纲举而目张”。这是一个语文教…  相似文献   

9.
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材处理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一篇课文,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师要讲的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个语境,这个语境就是文章的“面”,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人们读文章,一般都是从“面”上着眼,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从“点”上着手,理解一些关键内容。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就是要在“面”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在“点”上落实文章的教学目标。因此说,点面结合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选点突破”式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之处才给说一说”。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适用于教读课文,更适用于自读课文,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的活动。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富处、手法巧妙处、含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  相似文献   

11.
单元教学方法一经实行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统编教材的修订,为单元教学的推广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单元教学法,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来对待,围绕比较集中的训练点,从单元的整体出发,系统安排各篇课文及其它训练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杜朝晖 《辽宁教育》2001,(10):33-34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引导教和学的思路,与课前的“预习“共同反映出每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把“思考、练习“中的要求纳入自己的备课内容之中,帮助自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并以此来反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挑来挑去选择了歌颂英雄人物的《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作为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对设计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通过反复朗读,哈尔威高大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起来.接下来是对课文的感悟的环节.我问:“通过朗读,你认为哈尔威是什么样的人?”“英雄”“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学生都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4.
“教材处理”,因为有“处理”两个字而表现出技术化的特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与优化,就必须着眼于精选.“精选”二字,从教材处理的角度看,对于任何课文都有同等的意义.它着眼于优化课文内容,着眼于精练课文内容,着眼于整合课文内容,是一种可用的基本操作手法.所以说,教材处理的关键是“选点”.或者说,教材处理的关键技巧是在课文中“选点”.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都应该有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地方,或整体,或精段;或重点,或难点,或美点,或疑点;或结构,或语言,或人物,或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其独特的设计思路和崭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使人耳目一新。这套教科书的三个必修模块教材,在正式教学内容之前都安排了“科学家访谈”这一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这部分内容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中的所谓“线索”,指的是贯串于一节课、一篇课文或一个大的教学板块中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有了“线索”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线索式思路”。如常说的“一线串珠”、“一词经纬”就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教学“线索”贯串着,内容紧凑,活动充分,探究深入,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设计阅读“线索”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或找到一个能够牵动对全篇(段)课文进行阅读品析的关键字词,或提炼出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或设计一个时间持续长久的阅读活动,让它们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以割裂开来。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探索,总结出由“两示”引入,从“两题”入手、入门,渗透“重点项目”等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两示即“导读提示”与“预习提示”,所谓两题即“课题”与“课后题”,所谓重点项目即“读写例话”。  一、由“导读”引入人教版新编教材在每组课文前都有一篇“导读”。编者安排“导读”的目的是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前心中有数。学生对这一编排意图不甚了解,往往对“导读”视而不见。用心的学生把它读一遍,不…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效率普遍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教材. 通俗的教学状况是:就课文教课文.教师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碎的提问,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在看似热闹顺畅的虚假分析中,完成对课文的所谓“解读”,其实只是从课文的表面掠过而已. 研究课堂教学效率,强调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着力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利用课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篇课文正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提示或教学重难点的呈现,是编者精心设计和着意安排的。它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平日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如能巧用文前“提示语”,会使教学环节更加紧贴课文,能使教学内容形成目标聚焦,便于重难点的突破,从而使课堂教学走向高质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