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语境过程中,作为社会意识主导民众的重要形式——国民价值观念的重构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一个国家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普遍认同的认识倾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合,国民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价值目标体系内化为普遍的价值认同的结果。当代中国国民价值观念应当体现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2.
从清末开始,白话书报不断增多、传播渐广,这与近代社会的商业化和消费性密不可分。随着机器印刷工业的迅猛发展,物美价廉的白话报刊、白话小说以及白话教科书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形成了一股文化经济潮流。  相似文献   

3.
李丹 《历史档案》2019,(1):111-1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认识到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智识的重要性,从官府到士人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众进行启蒙,官府兴创宣讲所,士人创办白话报刊、阅报所、讲报所,改良戏曲,以此向下层社会传播各种知识。彼时西方经济学说在华传播已有一段时间,在此下层社会启蒙运动背景下,时人也开始向普通民众介绍西方各种经济知识与思想,并产生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古代版权与印刷技术、社会意识之间经历了互映式的发展。透过版权起源“思想控制论”与“版权保护论”的两大争议,建立起“中国古代有版权”的初始命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版权保护观念的三大缘起:出版产业技术的基础变迁、社会文人风气的本土塑造、社会私权观念的逐步衍生,进而分析出我国古代版权观从秩序工具向权益武器引申、从精神价值向经济价值扩充、从散点传播向区域传播延展的嬗变趋势。最后,分析出古代版权观可从重视财产权利与精神权利的并重保护、强调公民版权保护的自觉行动、拓展延伸版权保护的传播渠道等方面为现代版权观予以充分的激励与赋能,以期为现代版权观的纠偏提供必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5.
媒介变革推动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又触发媒介变革。纵观世界新闻媒体发展史,从结绳记事到报纸、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未来的"万物皆媒",科学技术推动的传播形态变化从来不停顿。在媒体融合发展时期,新闻信息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新兴平台和入口陆续涌现,时间、空间和表象的局限被突破,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正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必然给人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方向、生活目标、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带来巨大震荡。引导广大受众建构正确价值观念体系,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这是作为党的喉舌与工具的新闻传括媒介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社会责任。关于新闻传播媒介在价值观念、政治方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晚清白话报为分析对象,将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功绩作为基本框架,从白话报刊创办人启蒙和革命的主观意图出发,探讨白话报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对白话报刊的历史功绩做出新闻学、史学、文学和社会运动四方面的叙述,客观评价晚清白话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媒机构在国民阅读中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的文化素质及能力问题的重要性日趋凸现,而阅读与终身学习则是适应这一潮流的重要方略。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国民阅读的趋势及问题,强调驾驭正确的读书方法的重要意义,指出社会发展与国民阅读的辩证关系,阐述大众文化与传媒机构在国民阅读中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并就目前国民阅读中的存在问题从宏观与微观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作为传播视域中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网络语言亦不例外。文章探讨了语言碎片化给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传播受众角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生产者用户",受众正经历着"社会化"的转变,这也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转型期传播受众的角色转型表现给予分析,并窥探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姚君喜 《当代传播》2007,1(4):17-21
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的传播活动表现为什么样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定位传播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如何利用各类传播媒介的诸多手段构建和谐等等,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去思考和探究.基于此,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借以分析研究中国转型社会的传播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秦伟  夏亮 《新闻界》2005,(2):127-128
广告传播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之间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行为。在广告传播中三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联系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着传播效果。广告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受众对产品或劳务的选择,实现购买行为,而科学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准则的。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商品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营销指导思想由低级的旧式的商业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向高级的新式营销观念(诸如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进行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转型,随着时代进步,公益报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引人注目的一个新闻品种。公共性是"公益传播"的核心价值,新闻媒体长期以来被称为社会公器,发挥公信力,维护公众利益,这点与公益行业相互契合。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在社会公益求助空间拓展的背景下,媒体从被动到主动,在公益传播中实现角色转化,让公益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7.
所谓社会转型,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人侵,中国被迫进行的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化等诸多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社会转型往往呈现出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可以说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1)。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要求、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等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在这场转型变革中,近代报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本以1815年到19世纪末的近代报刊为对象,阐释其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与其在基础层面的作为珠联璧合,互文印证,不仅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生产力方面的保证(即基础层面的保证),而且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媒介文化为大众生产消费欲望和消费观念,说服并驱动消费者将"消费"作为存在之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媒介化社会”角度,分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舆论表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社会语境、传/受者结构、媒介技术三个变量考察中国当下社会舆论表达特点,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语境、传/受者结构的多元化、多维传播网络之间的博弈及互动,规约了社会舆论的表现形态和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欣然 《新闻世界》2013,(1):168-169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拉开了社会转型的序幕。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进入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版业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政府规制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