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中国封建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严重挑战。这个封建体育文化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逐步发生演变,经过对抗、冲突,最终发展到接受、承认、吸收、融合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终于形成。  相似文献   

2.
纵观课程的演变、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课程体系和思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课程体系,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它以分科和注重经典语文、数学知识为主要特征,它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孙敏 《科学学研究》2011,29(6):808-813
 基于已出版的有关文献研究探析西方社会对科学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可分为从古希腊时期把科学视为个人纯粹理性认识的真理,到文艺复兴时期起强调观察实验并追求实效的科学知识,到19世纪后半期起逻辑思维和经验验证并重的科学认识,20世纪后半期起重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理解解释活动,再到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和情境深刻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科学活动,直到目前将科学视为高度体现人类能动性的科学实践活动。这些不同阶段的科学观根据其特点被分别概括为真理科学观、经验科学观、表象科学观、文化历史主义科学观、社会科学观和实践科学观。最后简要讨论西方科学观演变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义 《今日科苑》2008,(3):64-66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在祖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上,有一个浙江海洋学院,学院里有个数学系,数学系有个副教授,名叫石益祥,他无师自通,创立了宇宙对立统一基本模型,自然形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宇宙对立统一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复兴整体科学的口号。一个人能创立一门学科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复兴一门科学了,而且这门科学同剖零科学是对立的,或者说它建立在整体文化的基础之上,可说也奇怪,这样的人也居然在中国出现了。石益祥说:"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将带动整体科学的复兴。反过来,整体科学的复兴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地球分为东西两方.东方形成的文化是整体的,西方形成的文化是剖零的,两种文化恰好对立,以西方剖零文化为基础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剖零科学体系,那么,以东方整体文化为基础上也可以形成——整体科学。"他还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车轮在滚动.而始点是地球的东方,后来慢慢转到了西方,现在又开始回归东方。当历史的车轮再次回到东方时,车轮上已经带有西方文化和剖零科学的信息,它意味着东西方文化的自然融合,预示着剖零科学将在整体科学指导下走向完美。"中国人盼诺贝尔奖有近60年历史了。近60年来,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无缘。而石益祥老师却说:"在整体科学的复兴过程中,华夏上空将出现整体科学群星灿烂的现象,诺贝尔奖会以批量的方式涌向中国。就像在剖零科学的阐明过程中,诺贝尔奖涌向西方科学家那样。"  相似文献   

5.
由于哲学基质和文化基因的不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各自的特最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指出了近代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科学的原因,指出了中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重新领跑于世界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6.
浅谈英汉谚语衍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科教文汇》2010,(20):64-65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习语谚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折射出一种语言所代表的地域风貌特性、历史习俗传统、民族心理意识和文化形成过程等一系列因素。英汉谚语的差异现象正体现了东西方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社会身份群体的形成同时也是西方科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体制化发展开端。"科学士绅"亲身实践科技以整合社会、领导公共事务,西方科技由此借道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体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社会成员具有规制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李丹 《科教文汇》2009,(12):265-266
中西绘画色彩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他们的绘画色彩观念并不一样。中国绘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随着这一特征,不断加强,最终使传统绘画由客体对象的表现转向了主观情感气质、精神的表现。西方绘画中的形体代表了形体本身的比例、结构的和谐与秩序,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追求科学的色彩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写实主义绘画为传统的西方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西绘画色彩观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绘画历史阶段,他们的绘画色彩观念并不一样。中国绘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随着这一特征,不断加强,最终使传统绘画由客体对象的表现转向了主观情感气质、精神的表现。西方绘画中的形体代表了形体本身的比例、结构的和谐与秩序,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追求科学的色彩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写实主义绘画为传统的西方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乾嘉考据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戴震,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从注重直观体验的经学考据传统向注重逻辑的近代考据学演变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他借鉴了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公理化方法和科学的数学化观念,提出了"论据互证""心通理义""由数入理"的新思路,将其融入当时的经学研究中去,在清代学术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的思维方式演变由于经学传统和直观体验思维的局限而具有不彻底性,没有形成彻底的对象化研究,对西方科学思想方法的借鉴更多停留在"术"的层面上,因而未能转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至今仍有一定程度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对新旧文化地理学的教科书、经典著作、代表性文章的初步归纳,梳理出了有关文化地理学的4个方面内容:第一,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文化区”和“地方”;第二,围绕核心概念,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可分为两部分:文化区和地方的形成机制研究以及文化区和地方的尺度间转换研究:第三,针对形成机制和尺度转换的研究,文化地理学分别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论;第四.文化地理学核心概念可以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亚蕾 《科教文汇》2011,(35):172-173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日一衣带水,语言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所处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两国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含义、结构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姚羚羚 《科教文汇》2013,(23):61-6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描绘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识相爱,最后殉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本文从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has identified 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 especially as found in an African society such as Nigeria. It has shown the cultural missions of public libraries as enunciated in the 1995 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It shows the role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It has discussed some of the ways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Nigerian ethnic groups have been negatively influenced; and the problems hindering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country from performing their cultural functions creditably. It emphasizes that this category of libraries should be adequately supported for them to uphold, and project the good image of Nigerians through their cherished cultur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毛良明 《科教文汇》2014,(5):178-178,182
中学生是我国人口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中学时期的青少年的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是形成自身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其历史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当学生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就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政治信仰。而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的基本手段,政治社会化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使学到的历史知识得以巩固,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因此,政治社会化对中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有很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苗伟 《未来与发展》2011,(10):12-14,11
文化环境与人类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是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连的社会历史现象。文化环境既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又可以成为制约人及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正因为文化环境对人具有双重效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进步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理性对人的文化存在具有无限广义的本体意义。理性是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文化精神。理性是历史的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从本体理性生发而来,并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发挥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中,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对应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科学和人文的矛盾、冲突是现代文化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对理性片面、狭隘的理解导致严重的文化后果。当代文化大厦应该以广义的本体理性为根基,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诗安 《大众科技》2014,(8):133-13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而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人才培养的基础,既要考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又要考虑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需的工具,还要考虑中职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职业院校学习和就业创业发展应具有的文化基础。如此重任落在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师肩上,唯有明确文化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领导、师生和家长都引起重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在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方面下功夫,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担当起这份责任。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20.
王伟 《科教文汇》2011,(28):128-129
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中英历史形成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习语上因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