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3.
《野叟曝言》的主人公文素臣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他和六位女性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情感世界,体现出比较独特的情爱观。与封建时代大多数士人一样,主人公文素臣的择偶标准既重品性、重才貌,同时也重视女性的生育能力,但不同的是,在与女性的关系方面,文素臣始终存在着情与理的冲突与抉择,他以圣人自诩,能淡然面对各种美色的诱惑,但又一再上演纵欲的闹剧;他同情女性,赞赏女性对婚姻自主的追求,但又以各种不得已的理由娶了二妻四妾。作者情爱观的这种矛盾,既和作者炫才的创作目的有关,又和他的道德追求以及生活经历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自宋代严羽对“以议论为诗”提出质疑、批评以来,应和者不乏其人。诗歌中的情与理是否截然对立?在诗歌鉴赏如何看待情与理,创作中又该如何使“议”与“理”运用得当,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特别是其工作对象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思想异常活跃 ,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掌握情与理的辩证法 ,既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改造学生 ,努力做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人学的文学,其中自然蕴涵了丰富的情与理,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占有不同比重,它们在作品中的复杂交融,使得文学形成了不同类型,主要概括为:明理型、宣欲型、抒情型、综合型四种。  相似文献   

7.
以个体发展为视野,道德完善是个体发展的价值目标,是道德主体发自内心并追求至高精神境界的内在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道德完善体现了个体发展中情与理的和谐统一,这一统一贯穿于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等关系之中,从道德的角度体现个体价值的实现。道德完善视阂下的个体发展,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劳动能力的合理发展;二是个体交往能力的合理发展;三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用词是作者精心"炼字"的结果,生动、传神的重点词语是文章的"眼"。上好语文课,就要让这些"眼"亮起来,折射出作品情与理的光芒。这一过程,必有思维的参与。因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其工作对象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思想异常活跃,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掌握情与理的辩证法,既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改造学生,努力做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感悟,是对生活本真的感受与体悟,是情与理的升华。写作中,作者虽以现实为描写对象,但决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应走进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以开启读者心智,陶冶读者的情操。一、感悟,源于对生活的深邃思考作者赋诗为文,旨在表达思想与情感,并以此影响读者,让读者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只有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对家庭教育极其重视,主要教育观点包括:家长对子女应尽早施教;父母对待子女要威严有慈,以身示教;主张人一生必须勤学不止;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等。他的这些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存编》是颜习斋一生著述的精华,主要包括《存性编》、《存治编》、《存人编》和《存学编》四个部分的内容。这“四存编”分别作于习斋一生当中的不同时段,反映了他学术思想的不断转变,但是每一编都孕育着实学思想、体现着实习精神。其中《存性编》、《存治编》、《存人编》三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习斋的实学教育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伦理基础,从而与《存学编》一起共同构成了习斋完整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古小说《燕丹子》的成书年代一直令学界感到困惑并不断引发争议,由此牵涉到《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之关系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定位等相关问题。事实上,《燕丹子》并非出自秦、汉人之手,更非先秦古书,而是南朝江淹假托史事讽喻建平王景素的拟作,其写作时间当在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江淹被黜吴兴之前。至于此事不为世人知晓,主要是因为江淹碍于现实因素有意隐瞒了自己的作者身份,从而导致了一千五百年来《燕丹子》成书之谜。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切韵》是一部什么样的韵书,它的语音基础是什么,所代表的是何时何地何种类型的语音,历来存在争议。《切韵》序中交代"欲更捃选精切,除消舒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可见颜之推是《切韵》编纂大纲的拟定者之一,要想弄清《切韵》的性质,研究颜之推的音韵观点、用韵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政治思想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年留学英国,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利用舆论工具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思想趋于保守。辛亥革命后,其政治立场更为落后,不仅反对任何革命,就是其他变革也表示反对。其政治思想日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他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形势,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出生世家,生平坎坷。老庄思想和魏晋风骨成为他文化心理的主要因素,佛禅思想亦有体现。同时,他认为词源于乐府,应该遣情抒怀,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词的创作上,他追求雅致,并表现出一种平等、真诚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晏殊是北宋重要词人,其《珠玉词》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在抒发情感时常多一份思致与理性,表现出以理节情的理性之美;描写景物纤细雅丽,韵味无穷,具有含蓄蕴藉的兴象美;他常用细致的词调表达那种纤细幽微的感受,具有锐敏深刻的纤细美。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湖诗派的先驱。他的诗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活于后的著名诗论家严羽的诗学思想具有启发意义。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与姜夔的论悟颇为相近,两者都极力追求自然高妙的艺术境界;姜夔认为诗歌要“吟咏情性”,自然含蓄,不事雕琢,而严羽主张诗要抒发内心情感,以达到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这也与姜夔有相通之处;两人在诗论中都提到了“气象”,并且都将诗歌看成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但两者对“气象说”的论述还是有所差异的。可见,严羽的许多诗学主张是与姜夔的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严复的翻译     
严复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及其译著《天演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重要痕迹。本文从严复的生平、翻译理论、翻译时期和译著四个方面对其作了客观系统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他这位译学理论家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