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屈原《九歌·东君》云:“照吾槛兮扶桑”。汉王逸注:“吾,谓日也。槛,楯也。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仞,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爱始而登,照曜四方,日以扶桑为舍槛,故曰:照吾槛兮扶桑也。”又,《离骚》云:“总余辔乎扶桑”。王注:“扶桑,月所拂木也”由此可见王逸以“扶桑”为木名。汉许慎《说文·木部》谓:“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又,《部》“”字条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木也。象形。”按;“榑桑”亦即“扶桑”。令人朱季海曰:“后人并作‘扶’者,以今字改古字耳”(说见《楚辞解故》),朱说甚是。“扶  相似文献   

2.
简本《老子》"为之者败之"章何以重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本《老子》中于丙组重出之“为之者败之”章,学界或认为其系“抄留于另外竹简之中,以备后用”的,并非“正文”,只能作为“附录”列于“末章”。此说似缺乏说服力。比较而言,该章在义理上经得起严格推敲,当为“正文”无疑,故该章之重出,盖以简本对节选错误之纠正所致。  相似文献   

3.
思丝痕     
《淮南子·说山训》论曰:“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又曰:“今为二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大凡做成一件事,往往只是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在起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5.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6.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惟其湮没少闻,故详列书证以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释“景”为“阴影”。若据排句变文之例,则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自从孙膑用“围魏救赵”计击败庞涓,解赵邯郸之围后,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都有所借鉴,并不断发挥、发展,成为打胜仗的良策.围魏救赵的成功,首先是攻其要害之地——魏国的首都大梁,道其不得不救,这才能解赵之围,然后“以逸待劳”,在其必经之路设伏,用埋伏计击溃魏军,使其几乎全军覆灭,本文分析的是《三国演义》中攻其必救以解围的战例,以飨读者.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  相似文献   

8.
本字零证     
今人把用羊毛纺织的细布料叫“毛哔叽”,那“哔叽”的本字应当是什么字?按“哔叽”的本字应当是“纰(?)”.《说文·系部》说:“纰,氐人(?)也,从系,比声,读若《禹贡》玭珠.”段玉裁注:“氐人所织毛布也.《周书》:伊尹为四方献,令正西以纰(?)为献.《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马龙)夷能作(比毛)(?).(比毛)即纰也.《华阳国志》同.”《说文·系部》又说:“(?),西胡毳布也,从系,(?)声.”段往:“毳者,兽细毛也,用织为布,是曰(?),亦假(?)为之.”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何进传》“进弟河(中华书局校勘记误为何)南尹苗”句,中华书局校勘记云:“殿本《考证》谓苗,朱氏子,《五行志》作‘皇后异父兄’。按李慈铭谓何后本屠家,其父早死,舞阳君改适朱氏,生苗,及何氏贵,苗亦冒姓何氏,幸《续志》偶存其本姓耳。苗与进固非一姓,故进之部将疑其同谋杀进,遂报杀苗也。”又《五行志二》“皇后兄何进、异父兄朱苗皆为将军”句,校勘记:“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灵帝纪》及《何后纪》皆称何苗,苗本姓朱,惟见于此。此称异父兄而前卷称同母弟,亦小异。”校勘记及所引材料辨析不甚明了,试以正之。按何苗本姓朱…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三百零五篇,包容、再现了自西周初始及以后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语言简洁成了特点之一。以简洁的语言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何以能做到呢?探究其用字之法,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以“子”字用法为例。全诗“子”凡454见。 “子”,篆字为,《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段玉裁注云:“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又说:“象万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1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13.
孙达人同志著《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1卷第3页,有小注云:“关于‘闾左’历来有三种解释:孟康认为‘秦时复除者居闾之左,后发役不供,复役之也’;应劭认为,指闾里居左者;唐司马贞引一古说,认为‘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按陈胜佣耕出身,为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显然非‘复除者’。  相似文献   

14.
孔子出身鄙贱,在当时曾受到轻蔑和奚落.前些年又把孔子说成是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作为孔子是遭逢了莫大的冤枉;作为历史则是彻底的颠倒.本文仅就孔子出身,略加辩证.孔于出身鄙贱,孔子自己是直言不讳,完全承认了的.请看《论语·子罕》中孔子自己的话: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5.
孔广森说:“欲审古音,必先求乎古人用韵之例”,“治音学所以必以审例为先”。韵例不明,求韵无则。  相似文献   

16.
时下,在成人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讲课时总喜欢多讲,深信“多多益善”,其实不然。教师讲得多和学生学得多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古人说:“多则惑,少则得”。很有道理,说明了多与少之间的辩证法。故笔者主张应贯彻“少而精”原则。  相似文献   

17.
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就是其一。词中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分明是说苏轼不识周郎赤壁,仅是人云亦云。但宋人朱彧《萍洲可谈》云:“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记尔”。现代一些注者袭用这一说法,如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说:“作者知其非真,但为抒怀所以加‘人道是’三字,拿它当真的看”。前不久,郭桢同志撰文也说:  相似文献   

18.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利用《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说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话,制造谣言,说什么张良怕刘邦杀他,“乃学辟谷”而逃亡了。尊儒反法的死硬派司马光说:“大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刘邦)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韩信)诛夷,肖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张良)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十七世纪西方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表明了人们对兴趣这个心理现象早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当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何现实意义?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