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2.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16世纪中期,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对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蒙古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地区工作时提出的关于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改革思想,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藏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喇嘛教。历史教学中在讲述清朝对西藏的统治时,必然提到清帝对喇嘛教首领的册封,学生对此往往感到突兀,不知喇嘛教从何而来,亦不理解为何清帝要册封达赖和班禅。因此,有必要阐明喇嘛教如何兴起与活佛转世制度是怎样确立的问题,以释教学中出现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清代喇嘛教     
喇嘛教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7世纪左右,佛教传人西藏,经过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两个世纪左右的相互斗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在世俗统治阶级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3世纪时,元朝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封喇嘛教萨迦派首领人物八思巴为“帝师”,统辖西藏地方政务,喇嘛教正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务。由于萨迦派首领人物热衷追逐世俗利禄,“竞事争权”,“僧众骄佚”,激起了其他教派和世俗各阶层的强烈不满。随着元朝的灭亡,其势力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地区的蒙古族信仰黄教。黄教是西藏的教派之一,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派,由宗喀巴(1357—1419)创立,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与通常所说的佛教,既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它是佛教与吐蕃时期的本教长期斗争、吸收、接近、融合以后的佛教。 一、黄教在准噶尔地区的传播 一提起蒙古地区的佛教,人们就会想到“喇嘛教”。其实“喇嘛教”一词,是很不确切的,犹如称内地佛教为“和尚教”,称天主教为“神甫教”,称基督教为“牧师教”一  相似文献   

7.
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践行了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改革思想,包括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庙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喇嘛和喇嘛教改造等,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通史练习举要(下)沈长云41、元朝最受尊崇的喇嘛教是_教的一支,元世祖曾封喇嘛教僧人—为国师,使创制蒙古新字。42、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反映了封建黑暗统治压迫人民的现实。另一位著名剧作家—的作品《西厢记》则描写了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43...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地区呼和浩特一带,佛教徒有黄衣僧、青衣僧之别。黄衣僧就是喇嘛,故称喇嘛教,通称为黄教,其庙称黄庙;青衣僧即和尚,普通称为沙门佛教,其庙称青庙。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喇嘛教属大乘中的一派,公元八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教——“绷教”相结合而为喇嘛教。原西藏红帽派旧喇嘛与蒙古族发生联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即忽必列时代。但当时红帽教派只活跃于宫廷显贵之中,尚未在民间传播。十六世纪约当明朝万历年间,宗喀巴又创黄帽派新喇嘛教,并在内蒙地区广泛传播,取代了蒙族原有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10.
六世纪中期,佛教由中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成为喇嘛教.从九世纪起,喇嘛教(红教派)成为西藏的主要统治力量.后来,红教派僧侣日益腐败.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改革,成立黄教派.宗喀巴死后,其两个弟子以所谓“呼毕勒罕”(化身)灵童转世,传其衣钵.大弟子传至第三代,始称达赖.二弟子传至第四代,始称班禅.公元一六四三年(明崇祯十六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推翻红教的统治地位,统治了西藏.达赖住前藏拉萨布达拉宫,班禅住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清顺治皇帝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凡赤坦达赖喇嘛”,掌管全藏的宗教、政治、军事大权.清康熙皇帝封第五代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掌管  相似文献   

11.
喇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乌兰夫为首的共产党人为了解决蒙古民族全民信教所致的诸多社会问题进行了宗教改革。其重点是对喇嘛教的庙仓经济和上层喇嘛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教育使喇嘛逐步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喇嘛庙中不合理的制度。内蒙古宗教改革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努尔哈赤的霸业能获成功,除去主、客观原因外,与其宗教政策不无关系。努尔哈赤利用宗教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主要表现在宣扬“天意”,“天命”说和对蒙古喇嘛教的尊崇。  相似文献   

13.
喇嘛教是佛教的密宗同西藏地方固有的本布(黑教)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教派。十五世纪初,西宁喇嘛宗喀巴到西藏向萨迦派(花教)法王求法时,根据喇嘛教的基本主旨,著作经典,颁行戒律,将喇嘛教应用到游牧封建社会,并改革其原有宗教仪式,创立了喇嘛教的格鲁新教派。当时,西藏地区喇嘛教内部,除了宗喀巴创立的一派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教派。它们主要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和本布等。在这些教派中,除去本布类似原始的萨满教以外,宁玛、萨迦、噶举等盛行于十五世纪以前的喇嘛教及其支派又被统称为旧教,以别于宗喀巴创立的新教。由于元朝皇帝曾向旧教法王们赠赐红帽,它们又被称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肇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汗国窝阔台可汗实施西征南进战略,迫使吐蕃归顺蒙古历时5年(1235~1240年)。由皇子阔端派遣多达纳波统军入藏,真正打开了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大门。因此,蒙藏民族历史关系的开端,应为窝阔台可汗时期的公元1240年。戊传佛教传入蒙古之肇端在于蒙古汗国贵由可汗时期的公元1247年。阔端与萨班凉州会晤颁布了《萨迦·班哲达致蕃人书》为重要标志,确立了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统治地位,同时承认了萨迦派教主主持吐蕃地方政权和佛教的领导地位,允许在凉州或蒙古西部地区弘扬佛教,进而在蒙古与西藏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关系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召是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之一1576年,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为了巩固新生贵族、牧主阶级的统治,为了向青海、西康、西藏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同意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济农的提议,邀请黄帽派喇嘛教即黄教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来蒙古地区传播宗教。为此,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雍谢布三万户在青海西岸察布齐勒地方建立了仰华寺。这是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黄教寺院。1577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清朝的治藏方略彭建英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其治藏政策中吸取了元、明两朝治理西藏的经验,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治理措施。清初对西藏的治理,其所面对的并非单一的藏族地方势力,而是由蒙古势力统治下的西藏,即由蒙藏两族的上层势力控制下...  相似文献   

17.
清初康熙帝平定西藏,结束了蒙古诸部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清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首领在西藏的角逐,通过支持本民族领袖来执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理,这是清朝对西藏施政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13世纪空前强大、发展迅猛的蒙古民族如何逐步演变为近代社会里没落保守的贫弱民族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明清两代,蒙古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萧条--恢复--稳定发展--持续低谷之变迁过程;与之相伴,蒙古社会也由领主分封制下的封建割据状态渐变为中央王朝统属下的地方盟旗,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使然:一是蒙古社会长期的战乱与纷争;二是明清两代所采取的民族分化隔离政策;三是喇嘛教的传入及封建统治者对之扶持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凉州会谈"作为蒙藏关系正式开始的起点,蒙藏关系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蒙古统治者对西藏施行的正确策略使得西藏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稳定和巩固,对西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西藏与历代中央政治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终元一代,元朝蒙古上层对藏传佛教崇信有加,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元朝蒙古上层一方面利用藏传佛教来达到怀柔吐蕃和统治本国民众之目的,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自身对终极关怀的极其重视。从客观上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西藏佛教领袖、西夏佛教、蒙藏文化的相似以及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影响。不论从主客观,还是从内外因讲,元朝蒙古上层崇信藏传佛教都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