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萍 《电化教育研究》2020,(3):93-100,121
视频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分析与创新应用是推动教育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还处于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阶段。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视频的支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视频应用设计原则与框架,并进行了案例实现。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应用有助于增强互动学习,支持多模态学习分析,优化视频游戏设计,促进智慧课堂与智慧校园建设。对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是转向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智能化,其突破口是教育智能技术创新。随着以AIGC为代表的生成式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突破,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靡,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与学科迎来大发展机遇。双向赋能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教育双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逻辑终点是教育的高绩效和培养智能素养。本文分析了AIGC教育应用的9大技术场景与4大角色任务,并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理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学科与专业创新框架,提出了学科研究范式体系以及专业创新的源动力、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长足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并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政策引领与新技术加持的双重驱动下曲折发展。通过文献计量法,总结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五个主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演变研究,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实证研究,智能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着赋能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机遇,同时面临伦理道德风险、教育人文缺失、数据安全隐患、理论供给不足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四个方向与主题:一是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和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攻克未来教育可能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重塑教育过程;四是确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集体公约,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9,(5):12-18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各个行业。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变革带来了希望,但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教育的颠覆性创新?为回答此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的创新诉求,明确了发生颠覆性创新的条件。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教育领域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可视化地呈现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育系统互联关系,探讨了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文章从定位、师生、学校、国家等角度,提出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9.
将人工智能引入教育的价值是多重的。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为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和生活储备知识与技能,还是推动人类教育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然需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在于二者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己。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通过“人工智能+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两种模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理论层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监管框架缺位、政策框架缺失等问题,实践层面缺少相对科学完善的应用指南、监管认证工具、创新实施方法和行动措施,严重削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制约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从人本主义批判视角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和伦理风险,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的政策框架,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创新应用的促进方法和未来关注议题。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政策规划制定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自引进教育领域以来,其发展潜力与价值已得到广泛验证且取得较大成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20年4月发布了《教育中的可信赖人工智能:前景与挑战》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从现状看,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及教育系统三个层面发挥了巨大价值。从影响看,人工智能推动了正规教育系统进一步变革知识与技能。从前景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给各国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国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建设行动,归纳整理了当前各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设趋势、建设主体与分工以及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建设趋势上,人工智能教育逐渐从高校下沉至中小学;在建设主体与分工上,各国普遍由政府提供资金,组建建设专委会与咨询委员会统筹建设行动;而在课程上,各国依照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学习难度设立多层次的课程目标框架,至于具体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则兼顾课程目标框架与人工智能本身跨学科的特点,注重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各国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我国现状,应当进一步夯实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建设,重视其基础地位;在组织上加强政府引导,明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建设规划的主体,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在课程上制定覆盖中小学阶段认知与能力并重的人工智能课程目标框架,根据人工智能学科特点与课程目标开发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保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教育是涵括教育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动态系统。为有序推演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内生机理和实践路向,并从根源上规避其风险弊端,研究将多主体仿真引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详尽阐释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思想内核,同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展现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操作过程及重难点。研究发现,系统科学的建模思想、协同演化的动态过程和清晰严密的因果机制是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思想内核,多层次和动态化是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关键抓手,通过引入多元化的仿真数据和探索动态化的仿真规律,能够捕获最优效益的行动方向与干预措施,科学指引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理论前瞻,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提升。鉴于此,提出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理论进路与发展建议:强化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范式转型,打造人工智能教育仿真的实践系统,避免人工智能教育仿真方法的误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人工智能围棋系统Alpha GoMaster战胜人类世界实时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这一系列事件,引发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热潮,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文件。6年时间过去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实得如何,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与反思,有哪些发展机遇能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希望通过本文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2):3-4
为了满足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需求,在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对于促进该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发掘更多潜在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情况,再比较国内外的人工智能教育现状,从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应用演示着手,讨论了如何在高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并提出了基于云平台的方法,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在高中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正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当前教育人工智能在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常规业务的替代式教育和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方面已经形成典型的应用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教育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四大发展难题:一是教育数据的数量与质量存在"短板",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难以发挥;二是教育业务复杂多样,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嫁接"教育的难度增大;三是教育用户对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应用价值与角色关系的双重困惑,人机信任危机难以消除;四是缺乏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队伍与课程体系,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进程缓慢。未来教育人工智能应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技术研发层面,加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服务品质;教育创新层面,拓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空间,构建和谐共生"人机结合"新生态;合作机制方面,建立"政企学研"多方合作机制,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融合发展;实践模式层面,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理念和技术革新浪潮的再次爆发,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与时俱进的卓越幼儿教师,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创新基础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儿教师未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随后,作为深入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的实践基础,介绍了我校信息化教育的三个核心工作点;最后,展望了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呼唤更具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而要做好这样的教育,亟需从人工智能的立场对智慧教育的理据、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让智慧教育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作为高效的技术应用为教育“赋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对教育进行“智化”。从人工智能的立场来看,智慧教育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以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和思想智化为契机,重塑教育的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及凸显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类智慧。基于此,人工智能立场中的智慧教育将呈现线性与非线性交织、机遇与挑战同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中国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人工智能课程设置与教育工作。人工智能课程由于具有内容难度较大、交叉学科较多、知识更新较快等特征,对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从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师只有做到定心、大心、专心、虚心和用心,才能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