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庆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西大门,战略位置重要。定都天京后,《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无法推行,使得天京发生粮荒,急需筹措军需与民粮。"安庆易制"期间,石达开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较切实际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对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可分为私营商业政策和公营商业政策两个方面。私营商业政策经历了放、禁、弛、禁、放五个阶段,与此同时,公营商业政策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引起政策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出于防务的需要。商业政策的变化说明了太平天国实行的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禁商政策是行不通的。正因为太平天国决策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前期的太平天国才能够在与清军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次北伐王献甫李达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不足半月,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数万清军构成了对天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太平天国一面在天京严密设防,一面于1853年5月分兵北伐和西征,向清统治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主动...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东征;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防御战;天京陷落。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3.运用:通过史论结合,分析太平天国的性质、特点、历史功绩及其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太平天国是否有一套正规的土地制度或土地政策,太平天国辖区的土地关系有没有变化,以及太平天国在解决土地问题方面的历史教训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一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一方面宣布“士农工商,各力其业”、“乐守常业”,希望把一度被打乱了的封建社会秩序恢复起来;另一方面却又想用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来改造城市和农村。在天京城里一度废除商业,实行手工业官营的一些改造城市的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之后的第二年即甲寅四年(1854年),曾经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因为它未涉及领导阶层的变动,与后来的天京事变不同,这里姑称“变政”。甲寅四年的“变政”,对当时加强内部和军民团结,稳固太平天国政权基础、挽救当时危急的政治军事形势,都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太平天国历史上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7.
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即改南京为天京。并在此定都,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此后,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朝政权南北对峙达十年之久。其间太平天国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政策和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应如何评价,史学界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将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同清朝政府的商业政策进行对比考察,以期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与现实选择,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它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为农民领袖们实践其革命理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政治空间。但建都天京在给太平天国带来辉煌胜利的同时,也为天国事业预设了陷阱。建都天京改变了太平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使本该用于北伐的兵力不得不用于经营天京上游和保卫天京,还销蚀和瓦解了天国将士的意志与精神。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在天京,将府第衙馆的门窗墙壁均绘上彩画,并多以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为主要内容。清涤浮道人著“金陵杂记”说:“天王府画双龙双凤,东王、北王府门画龙虎,丞相衙绘双象,以下画狮豹鹿兔,墙壁画鱼雁等。”又说:“门窗墙壁无一不画。”太平天国对宫室装饰艺术的爱好是一种风尚。太平天国规定府第衙馆的门扉画象是一种爵位等级的表示。天京的壁画约有一千多处,当时的天京几乎是“壁画之城”。但从1864年天京被清军攻陷,汉奸曾国荃大火烧毁天京,以及清军的疯狂破坏,致令天京的太平天国遗迹遗物很难得见,壁画也随之湮没了。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历史文物的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10.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尽管先后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出现,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的太平天国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资政新篇》是1...  相似文献   

11.
南京区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代表 ,但它在历史上又融合了北方文化的某些特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说南京区域文化是古吴地文化的一个发展。而要对此作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必须利用多学科的知识 ,去认识古吴地文化及其历史各个时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50年前,在天京(南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一场内讧。内讧真相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搞突然袭击,惨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二万余众,导致太平天国人心离散,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卒至失败。现就发生内讧的深层次历史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回顾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的“天京内讧“历史事件,就此提出洪秀全确有“密诏“诛杀杨秀清,深刻揭露洪秀全为掩盖其是“内讧“的主谋,采用欺骗阴谋的手段屠杀杨秀清部全体太平军将士的真相,告诫人们要永远记取“天京内讧“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导致了江南政治秩序的失范、士人经济社会地位的失落以及传统科举取士制的中断和仕途升迁的狭窄,引发了江南士人群体的迅速分化。  相似文献   

16.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西方传教士怀着极高的宗教热情,期望太平天国领导人允许其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定都南京后,西方传教士通过对拜上帝教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认为拜上帝教是有缺点的基督教,必须改正其"错误";1862年1月,以罗孝全悄悄离开南京为标志,西方传教士对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领袖们的劝化开导的图谋宣告失败,转而公开敌视太平天国.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情况,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南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政权不能笼统地定为“农民政权”或“封建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前,太平天国颁布了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性文件,并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作为惟一的斗争目标,此时它属于农民政权。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将对清的矛头转向内部,为巩固与争夺最高领导权而相互残杀,个人与宗族利益至上,它转变为洪秀全家族的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18.
春秋吴国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大国家,从城建角度可以看到江苏的中心城市南京、苏州、扬州以及常州、浙江绍兴城这几座城市的最初兴建,皆发轫于春秋吴国的历史事实,说明吴国对江南城市的发展贡献甚伟。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