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万安县城话中“阿”字疑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问句形式,包括“阿P”、“阿是P”、“阿能P”三种类型.“阿P”问句一般用于未然时体,提问者持中立态度,“阿”字用于提示疑问焦点.“阿是P”问句用于未然或已然时体,提问者有主观预设.“阿能P”问句用于已然时体.“阿”字疑问句和县境内客家话的“格”字疑问句用法一致,表明县城赣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龙川客家话正反问句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阿唔VP"型,一种是"唔VP-(PRT)",特点是发问词中由"阿"和否定词"唔"构成,麻布岗等镇保留了"阿"和否定词"唔"作为发问词,回龙、龙母、老隆等镇两者合音,通衢等镇合音后脱落否定词韵尾,但在部分常用发问词中依然保留。"阿唔VP"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功能与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吴方言"阿VP"问句相同,但龙川话的"阿唔VP"与选择问句"VP啊唔VP"关系密切,有可能是选择问句删去左边的动词而成。"阿唔VP"是属于否定词前置构成的正反问句,是汉语方言正反问句的一种新类型,可称为"F-(neg)-VP"。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中由疑问副词加上谓词性成分构成的问句(即通常所说的“K—VP”)是方言语法研究的热点,以江淮方言为主的如东方言是北方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疑问句由疑问副词“果”加“VP”组成“果VP”形式发问,用法相当普遍。本文分析疑问副词“果”的句法分布和“果VP”的已然态和未然态。  相似文献   

4.
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现代语文》2009,(11):95-96
南京方言中的反复问句主要有“VP不VP”“阿VP”和“阿V不VP”三种类型,且每一种类型又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反复问句在南京方言里共存,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荆门方言的“没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方言的“没得”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当。但凡“没得”后带宾语的,其句末带语气词“得”,构成“没得 宾语(O) 得”格式,这是荆门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荆门话的“没得”不作否定副词,也不用“没有”作否定副词,而用“没”。“没得”的“得”据文献考为“有”。语气助词“得”主要表示事实的已然性、可信性,或表示根据以往的事实,预测和推断出相应的后果或结论,表否定的语气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7.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8.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学界通行的分类,长治方言属于晋方言区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长治方言中,表示动作、事件在时间进程中所处的状态时,可以在动词后或句末用“喽1、喽2、啦、过、来、开、哩”等词,否定时在动词前加“没呐”。这些表达手段相当于印欧语的“体”,长治方言的“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和可能体。  相似文献   

10.
浙江遂昌话有三个不同读音的“着”:着1[dei13]、着2[tε?5]、着3[dε?23-].按意义和用法的不同,“着3”又可分为“着3a、着3b着3c”.“着3c”是只能用于否定句的句末语气词,在语义及句法上与肯定句的句末语气词“了2”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源源城话为代表,对河源客家话水源音的时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解释。河源水源音时体范畴丰富,常见的有完成体、已然体、未然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将始体、先行体。其语法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动词的屈折变化;2.在动词前加时间副词;3.在动词后加动态助词、语气词等各种时体标记;4.几种语法手段并用。  相似文献   

12.
龙游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属吴语处衢片.塔石方言也叫“北乡话”,为龙游北片的代表性方言.本文描述龙游塔石方言动词的体貌,分别从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七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方言语气词系统很有特色。一是继承了古汉语的部分语气词;二是有一些语气词与普通话同源,但用法、语气却有所不同;三是拥有句首语气词,保留了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四是不仅句末,而且在句首都有语气词连用的现象。文章在对闽南方言语气词的系统和特征概括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句末语气词进行逐一的解析,并就语气词的形成、分布和演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4.
论长治方言的“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学界通行的分类,长治方言属于晋方言区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长治方言中,表示动作、事件在时间进程中所处的状态时,可以在动词后或句末用"喽1、喽2、啦、过、来、开、哩"等词,否定时在动词前加"没呐".这些表达手段相当于印欧语的"体",长治方言的"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和可能体.  相似文献   

15.
澄海话的进行体和持续体所使用的情貌词相同,区分的标准是看情貌词的具体位置。当情貌词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当情貌词在动词后时,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体搭配的动词是动态动词,持续体搭配的动词是状态动词。澄海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情貌词是由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演变而来的。但还没成为真正成熟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6.
“哒”是巴中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兼具普通话中“着”“了”“过”等体助词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介词“在”、“到”;它和其他方言里的“哒”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从来源上看,它们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VP”句仅限于“有”和动词的直接搭配,它的兴起是汉语方言和港台普通话共同作用的结果。“有VP”句中“有”的性质对句式的成立和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它用来表示确定或者强调,应归属副词词性,甚至是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各方言材料和现存语料的考察,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大类:表先行义的"着,"和表暂且义的"着<,2>".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再把"着<,1>"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相似文献   

19.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龙游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属吴语处衢片。塔石方言也叫“北乡话”,为龙游北片的代表性方言。拳文描述龙游塔石方言动词的体貌,分别从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七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