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教授一种文化意识。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日本人把以心传心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通道。日本人的暧昧受到中国宗教影响,在单一的语言、民族、生活习惯等背景下,他们非常了解彼此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形成了特有的集团意识、暧昧的文化习惯。日本虽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它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暧昧意识影响着日语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2.
让我们先看一段美国研究家的描述。约翰·脱兰在他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上》中这样描述日本人:与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国际关系中,日本人讲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则”;日本人似乎是没有道德心的……他们的逻辑就像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随机应变,不需要时,还可以叠起来装在口袋里。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讲礼貌又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统统同时存在。对日本人来说,这没有什么不正常。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矛盾越多,他便越深奥,自我斗争越尖锐,他的生活便…  相似文献   

3.
暧昧语言文化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这种暧昧性语言具体体现在日常交际用语的模糊表达上。日语的模糊表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本文拟从日语中模糊表达的形式、产生的原因等角度来浅析日本人的暧昧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4.
东洋史研究者、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对众多日本人的心理素质评价认为,比起个人主义,他们更加重视集体主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比其他国家的人尤为明显,因此,让人感觉日本人与其他国家的人有所不同。而这种集团意识是根据生活的基础场所、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观而后天形成的。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本文试从日本古代文学、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日本人的生死观三个方面分析日本人的无常观。  相似文献   

6.
珍言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instar.unguentifragrantis——奇异的芬芳。  相似文献   

7.
热狗也许是美国很受欢迎的食品——但是说到吃热狗,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在2D01年全球吃热狗锦标赛中,小林津波建在12分钟里就吃了50个热狗,是最新的世界记录!也就是说每15秒他至少吃了一个热狗!自此,他在比赛中从来没有被打败过。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一个具有双重矛盾性格特点的民族,这种矛盾性格的形成与日本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日本人的主要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集团主义。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和对所属集团的忠诚心,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人对权威的盲目顺从。等级序列意识是集团主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等级意识使日本人常常敏感于自己在集团中所处的位置,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对上服从与对下傲慢的特性。在生活态度上,日本人倾向于对事物本身直觉式的认可和评价,只重视现在而不太拘泥于过去,表现出十足的现世主义色彩。上述这些特征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影响和制约日本民族特性的深层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9.
乌鸦,在中国人眼中,是不吉利的象征,是不祥的存在。而在曹文轩的《水边的文字屋·乌鸦》里,他告诉我们:在一水之隔的日本,乌鸦却有着不一样的待遇。文章讲述作者初到日本时,因为住处的乌鸦甚多,每日叫个不停而失去写作灵感,但在后来习惯后,没有乌鸦的叫声反而平静不下来。不仅如此,作者还发现,在日本,乌鸦似乎无处不在,甚至很多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种全身乌黑的鸟儿,和把乌鸦视为灾祸之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的对外战争历史日本是个岛屿国家。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对日本发动高成本的远洋舰队战争的国家,也只有距离最近的中国。但是,中国却没有对日本发动过一次战争。所以说,在远距离长射程的导弹与热核武器出现以前,日本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但是,这种安全环境并没有滋养出一个具有和平精神的民族。日本人的战争意识很浓烈,很久远。这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战争,顿时就觉得没了着落。只有杀伐战争,只有不断流血(自己流或别人流无所谓),日本民族才觉得这个世界有意义。在没有能力走出岛屿打别的国家时,是无休止的内部战争;在有能力漂洋出海的…  相似文献   

11.
当樱花盛开或枫叶火红的季节,日本人成群结队地陶醉在大自然中.无数的小团体,常常是穿一色服装、戴一式帽子,或胸前别统一标记、肩上披挂一个团体名称.总之,日本人团体活动多,群体意识强,重视集体中的协调一致.这种集团主义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日本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大学毕业后来日本留学,不知不觉中我在日本留学的日子也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在过去的三年中,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回国过一次春节。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渐渐忘记了国内那种过春节的气氛,从生活的节奏到作息的安排,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变成了日本式。我想这种体会,是每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所共有的。二战结束后,日本人只过阳历新年,而不过旧历春节。就是过新年,街上也是冷冷清清的、除了只有极少数几家营业外,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日本人互相既不拜年也不  相似文献   

13.
现在,日本人广泛利用私人膳宿补习所的帮助或请家庭补习教师,以改进自己孩子的教育。学生放学后就到那里去完成最重要学科的家庭作业。在东京,有64万学生利用了这种帮助。  相似文献   

14.
蒙古联盟政府的教育理念,摇摆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协和”两者之间;日本人对蒙古教育事业的统治,并没有按着计划实施到每一个角落,它有局限性,日本占领蒙疆也终归失败。在复杂的社会风云中,蒙古知识青年选择了加强推动小学建设,使内蒙古西部的初等教育有了发展。事实上,日本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利用成吉思汗精神,把它融进“东亚新秩序”理念之中。以蒙古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民族主义也有它的局限性。知识青年反对日本对蒙疆地区的侵略、占领,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面否定日本语。而在接受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时候,他们把日本语当作一种手段积极使用。他们这种实践活动也证明,他们想超越成吉思汗崇拜这种“血统性”、民族主义思想给他们带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川黔湘鄂交界处的连绵群山中,有一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里,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是四川省有名的边远山区。中国籍日本人周谷宝同志,就在远离县城近百里的酉阳一中工作,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了。她象一株负有日本国花盛名的樱花,深深植根在东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在这里,三十年来,她没有虚度人生的黄金岁月。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8,(8):43-43
印度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本对印度教育的关注,在几年前,将另一个亚洲国家视为教育或者说其他任何领域的学习榜样,在日本都是闰所未闻的事。但近年来,日本人的这种自信正在逐渐流失,如今,日本政府竭尽全力试图保持日本的技术领先优势,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开始尊重亚洲邻国,在日本对印度式教育的兴趣已经变成了一种热潮,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文部科学省也开始讨论印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过,印度式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日本流行,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众多日本人对日本的学校不放心。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的角度看,日本无疑是成功的。在诸多的成功之道中,日本青年“学而不倦地追求知识”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 日本人一直注意到,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以至实现之后,知识与金钱一样,是一切事业不可缺少的资本,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几十年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这种观念已在日本青年的头脑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在日本,只要有两个青年在一起谈论,那么,正在谈的就成了  相似文献   

18.
唐辛子 《留学生》2014,(20):47-47
正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五木宽之在文童中这样解释他如此描绘京都的理由:"为什么说京都很前卫呢?去看看京都的‘祗园祭'就知道了。在众人心目中,‘祇园祭'是  相似文献   

19.
点滴     
高科技传真一天,一个美国人、日本人和一个土著一起洗三温暖,突然间,美国人的手臂响了,美国人按一下手臂,铃声就停了,美国人很得意地说:“这是我们的新科技,只要在手臂里移植一枚芯片,就可以当做b.b.call机了。”过了一会儿,日本人的手掌也响了,日本人拿起手掌,在耳朵旁咕噜咕噜地说了起来,其他的人,更是惊讶了,日本人得意地说:“这也是我们的最新科技,在手掌里,植入芯片,手掌就可以当手机了。”土著人很自卑地默默去上厕所,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由于没擦干净,屁股里面还夹着半张卫生纸。美国人和日本人嘲笑着问土人“:那是什么?”土人灵机…  相似文献   

20.
汉字大约是在三、四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它铭刻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史。所以今天在普通日本人的心目中,“汉字是中国的”这种意识很淡薄,他们将汉字看作“日本文字的一种,不是假名的文字,是笔画多的文字”。可见汉字已经融化于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