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论自然在康德美学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保证了康德有机整体自然观念建构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康德鉴赏判断的实现。它是康德美学从经验美学走向先验美学的契机所在,同时也是理解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批判的《判断力批判》中,在美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作品虽然晦涩难懂,但在历史上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分为两个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判断力批判。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本论文从康德所提出的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美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3.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相似文献   

4.
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一出发点奠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  相似文献   

5.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美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康德美学的先验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应用"反思判断力"去超越美本体从而对本质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用"先验原理"去为情感寻求必然性从而对心理学关学进行重构;另一方面又应用知性直观去连接先验反思判断力和经验感性表象以求得对审美的正确解释.先验方法论在美学应用中体现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先验反思和知性直观,是理解康德美学两套话语系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康德美学思想的人类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创始的哲学的美学,有意识地从哲学的角度和层次讨论关于美和艺术的学说.康德试图通过"判断力"来沟通理论与实践、认识与意志、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达到知、情、意的协调以及真、善、美的统一;而对"鉴赏力"的考察又构成康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审美不仅使人成为自由的人,更能使人自觉地担当起义务和人格的重量,这使得康德美学思想具有了人类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准确把握是对康德美学进行深度理解的关键。审美理念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作为沟通知性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桥梁的审美领域中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这里对《判断力批判》作了深入解读和思考后,对审美理念的特征、它与天才和艺术的关系及它与“美的理想”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阐明审美理念对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已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而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谐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教与学的心理和谐。当前高校教师可以从个体内部心理自我认识的和谐、知情意的和谐和人格的和谐,以及外在关系的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自身的心理和谐;高校的管理可以从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和谐的支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依其正义观建立的“理想国”在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在正义原则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对和谐思想的历史追问为我们充分理解和谐范畴并进一步深刻领会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柏拉图首次将“和谐’’思想引入治国安邦的层面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个人和谐、灵魂和谐、社会和谐。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现阶段我国的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如少数人的道德观念混乱、道德理想淡化、道德责任意识淡漠等。为此,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对农民的心理和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主要表现为对原有认知方式、情绪情感表达、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击。如果农民缺乏和谐的心理状态来面对转型时期的各种冲击,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件,如贵州翁安"6.28"和云南省孟连"7.19"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文章就转型期农民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及其维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取向指人们观察、思考、认识和把握价值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趋向,它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论断,不仅在事实层面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治理方略和发展模式,而且在价值层面上倡导一种以人民为主体、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新价值取向,它引导着我国社会向着关注民生、维护公平、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迈进。  相似文献   

17.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行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分析唐山市居民心理和谐程度,揭示唐山市居民心理和谐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唐山市实情的民众心理和谐建构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唐山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产生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任丑 《学科教育》2007,(4):77-82
康德认为,纯粹德性是人类的本性,它要求出于义务来遵守,而且是趋向于善的唯一动机,因此是可教的。这就是对道德教育的方法如何可能的问题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判断力的训练、敬重义务的训练、合道德性的道德教育程序的建构、伦理共同体的联合等。康德的这一思想,给我们进行道德教育以如下几个方面的启迪:注重道德教育方式本身的道德性,进行以德性为目的的榜样教育,发挥感性实践的重要作用,以自由和谐丰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涵,培育自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共享是和谐的共享,和谐是共享的和谐。那么,在非和谐因素广泛存在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实现共享呢?文章基于这个视角,从思想互动、政治理性、社会自治的三个动力支点,详细分析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