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日本有一种用彩色颜料印刷的木版画,叫做“浮世绘”。葛饰北斋是日本最著名的浮世绘画家之一,梵·高、高更等很多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赵尚文 《考试周刊》2013,(12):16-17
印象派是艺术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运动。一些艺术史学家们认为日本艺术,尤其是浮世绘艺术推动了印象派运动的发展,但他们忽视了中国艺术在这个时期的作用。事实上,日本艺术中吸收借鉴的中国元素肯定对印象派有所影响。本文从历史社会环境出发,探究法国印象派、日本绘画、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联系,并把法国印象派、日本绘画、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因素进行对比,论证中国艺术与印象派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的风俗画,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术样式,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民族个性和所蕴涵的日本式审美思维。其中,浮世绘风景画大师歌川广重的作品如《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木曾海道六十九次》、《名所江户百景》系列等,不仅体现出西方绘画的影响,更是在日本传统美术样式与风格的继承中形成了独具一格、颇为哀婉的情怀,透出一份闲寂与乡愁的预感。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中国明清时期苏州桃花坞未版年画和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各自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桃花坞年画影响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过程,比较了中国桃花坞木刻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差别点。该文又提出了中国的桃花坞年画对日本浮世绘起到了促进发展作用,说明了中国明清时期桃花坞的年画和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各有特色又互有渊源,对西方后印象画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版画对日本的影响,先是表现在一些插图上,日本画家将一些中国书籍的插图进行翻刻、改造,然后再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随着明清时期画谱传入日本,日本画家开始仿照中国的画谱翻刻或编撰日本画谱。尤其是《芥子园画谱》这种采取饾版拱花方式印刷技术的套印彩色画谱传入日本,日本在逐步吸收中国的印刷技术基础上创造出了锦绘,日本正式步入浮世绘版画时代。  相似文献   

6.
日本浮世绘艺术是日本江户时代最为流行的版画艺术,与中国明代晚期的版画刊行有密切的关系。江户时代汉籍的东传热潮为日本市井阶层接触中国通俗小说创造了条件,中国通俗小说的流行促使江户市井创造出日本风格的"浮世草子",浮世草子中大量木版插图借鉴了中国晚明戏曲小说刊本的插图,随着浮世绘的创始者菱川师宣对插图本的改进,出现了受中国春宫画影响的浮世绘艺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传统绘画的三维空间表现手法受到了强烈冲击,文章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的全面解构,阐明了现代绘画在日本的浮世绘等东方艺术的影响下,现代绘画完成了从再现———表现,从具象———抽象,从客体———精神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平面化。  相似文献   

8.
《济南大学学报》2008,18(1):63-69
浮世绘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反映出艺术与工艺、艺术表达与技术发展、艺术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于日本闭关锁国时期的浮世绘今天却成为了日本的象征。浮世绘在当代社会中有了各种新用途如广告、装饰及纪念品等。在这一意义上,自江户时代至今,浮世绘一直是作为平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审美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年画就是中国新年张贴的画。年画与民俗的密切结合,使社会对年画的需求量极大,单靠手绘人画是无法满足的,木版年画便顺理成章地产生并面世了。浮世,源自佛教用语,意指繁华放任、却又虚无短暂的尘世。因为这些版画的题材所表现的多是歌舞伎与茶社的生活场景,处处流露出“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思想,故此被称为浮世绘。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而独特的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正>一、日本的浮世绘版画浮世绘是16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日本江户一带风行的版画。它以描绘歌舞伎、浪人、妓女、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等为主要内容,就像是一部反映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浮世绘版画所表现的,虽然也包括一些有文化的商人和中产阶级,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属于庶民阶级。浮世绘画师的构图能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浮世绘版画的构图总体来说基本上符合日本情趣的样式,即  相似文献   

11.
正爱德华·马奈(1832—1883),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有家庭,是19世纪印象主义流派奠基人之一。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深具革新精神,并深深地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道路上。受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  相似文献   

12.
黄秋源 《新读写》2009,(3):22-22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艺术家用鲜艳的颜色在木板上画出风俗人情、江山美人。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像是一幅浮世绘,用最美的颜色画出了最独特的社会。有人欣赏表面的一层颜料,有人却看到了背后的沉思。  相似文献   

13.
绘画艺术走到今天,在不暇思索中被置于一个新历史语境,开始了自身的重构。艺术进入市场,艺术品汇入流通渠道,已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显著特征。艺术家“经济人”化,“新生代”绘画为市场所接受,昔日从事政治波谱的艺术家成为“金钱”的追逐者……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将决定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必将有别于外来艺术而存在的有本土特色和市场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4.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意象”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特有的艺术形态,在百余年的油画艺术中国化的进程中,被越来越多的画家所关注,并形成了各自的绘画图式。高飞植根于安徽地域本土,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通过借景造境——构建作品的象征性、以色抒情——强调色彩的特质美、用笔畅神——探询笔法的灵动感,实现了油画这种外来艺术形式的“语境转换”,建构起自身油画作品独特的写意图式。作品既凸显油画本体意味,又充满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图式特色,创造出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后,传统人物画,在引进西学“借洋兴中”、“中体西用”的思想潮流影响下,选择了以西画之法改良中国画的“中西融合”之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客观物象,其认识方法和表现方法的改变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人物画对形体把握的能力,并形成了多元化表现的格局。中西绘画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识,在造型观念、语言形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与冲突。西画语言具有的审美形式意义与中国绘画语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何嫁接,是一个必须把握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哲学《周易》中的“象”、“数”、“理”阐述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形态、空间、色彩、韵律等层面上的意象性,其所赋予中国绘画的审美与艺术构思表现的特色,即意与象的统一说。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心物统一思想的展现,它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中国绘画不可动摇的法则。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洋绘画艺术的涌入,关于中国画变革的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本文结合中国当代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环境,分析了现代日本画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当然,本人并不认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新要走向模仿日本画的道路,而是从研究日本画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借鉴,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要更新观念、摆脱困境、加大拓展的步伐。值得研究学习的是现代日本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独特民族风格包括绘画技术等等,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作品本身的形式问题。此外,对中国深厚的绘画传统资源也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对传统人画体系的误解导致了对传统“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片面理解,它对现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并直接削弱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美学深度。本回顾了“工笔画”在中国传统(人)绘画中的实际发展,着重提出了“工笔画”在绘画形式和绘画态度上对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发展空间,以及它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仁洲 《文教资料》2011,(23):101-102
赖特早期作品具有显著的日本特征已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大师与日本文化的接触则少人问津。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大到社会背景、文化思潮.小到日本艺术品、具体事件.具体包括:波士顿的“东方主义”团体,日本的浮世绘,日本凤凰堂,等等,以加深人们对赖特早期风格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