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代文献中的"外江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扬州画舫录》里的"外江班"指的是盐商江春蓄养的花部戏班春台班,与昆班称"内江班"相对而言。广府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外省来广东演出的戏班,与"本地班"相对而称。粤东潮梅地区的"外江班"指的是专演"外江戏"(即后来被称作广东汉剧)的戏班,与"潮音班"相对而称。"外江戏"的源头是湖北汉剧,但汉剧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或带上了湖南祁剧、湘剧的某些因子。所谓"闽西汉剧"、"广东汉剧"其实是一个剧种。从地缘关系看,"外江戏"的传播路线应该是顺汀江从闽西顺流而下到粤东。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八大曲"是指八首古腔粤曲曲目。这一系列清唱粤曲,约在清代同治年间,流行于广州菊部曲坛。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粤乐名宿潘贤达提倡复兴"八大曲",1954年发表《粤曲论》讨论"八大曲"美学,同时区分粤乐曲艺的四种演唱风格,分别是:戏班、八音、"玩家"(意即业余乐师)和河调。本文特别强调,"玩家粤乐"是实践"八大曲"的表述载体,"八大曲"美学特点呈现于"玩家粤乐"之中,二者紧密契合,不能分割。另外,"八大曲"本身虽非场上演剧,但其唱本曲文,保留了同治光绪年间粤剧唱词形式。本文尝试从"戏曲清唱"、"珠江河调"和"广东汉剧"三个方面,论述"八大曲"在的历史地位。并通过比较"八大曲"和"外江戏"剧本唱段,窥探早期"粤剧"和"外江戏"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4.
早期剧本文献的匮乏长期制约清末民初外江戏历史形态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新加坡余娱儒乐社、潮州八邑会馆及陶融儒乐社所传抄的三批早期外江戏剧本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不仅保存了清末民初外江戏名班所用剧本和民国时期著名的陈子栗藏本,还较后期整理本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外江戏的历史形态特征,可为相关研究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文本信息,对广东地方戏曲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陈燕芳(以下简称"陈"):过去六十多年,广东汉剧(以下简称"汉剧")的发展既跨越了时代,也跨越了世代。作为其间至关重要的传承者和见证人,相信您对剧种的历史和传承问题,应该有不少独得的观察体会。梁素珍(以下简称"梁"):感谢你们对广东  相似文献   

6.
清代宫廷大戏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戏曲艺术现象。它指清代乾隆初年在皇帝弘历的旨令下、由曾任刑部尚书的张照和庄烙亲王允禄组织编写的、专门用作宫廷演出的剧本。这批形制为长篇连台本戏的剧本,就今所知最早由清代乾嘉时人赵翼冠以“大戏”之名(见《檐曝杂记》),稍晚的皇族成员昭推在其《啸亭续录》一书中亦列有“大戏节戏”条,介绍这批剧作的情况。以后人们便以“大戏”称谓这批作品。“大戏”概念用于这些宫廷剧作时,其含义与晚近民间通常所说的“大戏”一词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民间通常所说的“大戏”是相…  相似文献   

7.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要创作出一台好戏,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但是,就戏曲创作的全过程来说,有一个好的剧本,仅仅是创作一台好戏的第一步。行话叫做“一度创作”,要完成这个戏,还需要进行艰辛的二度创作,即:由戏曲导演统筹策划,进行唱腔、舞美、表演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创造,才能把一个戏立在舞台上。这就要求,一度创作(写剧本)。要为二度创作(把剧本搬上舞台)着想,统筹考虑,协调一致,使立在舞台上的戏,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陆大伟 《文化遗产》2013,(4):34-40,157
《戏考》是民国时期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剧本集子。它1912-1925年分40册陆续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1912-1925年,正是梅兰芳头几次去上海,改良旧戏,尝试演时装新戏,创造古装戏,尝试给外国观众演中国戏的在他艺术发展的路途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段。《戏考》每一出剧本前有述考该剧的情节内容,故事来源,与舞台上演出史的序言,很少有学者研究或利用它。《戏考》每一册前面有十页的名伶小影。本文考述梅兰芳在《戏考》的名伶小影,剧本述考,和剧本选择这三部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近日,甘肃省西和县档案局(馆)从80岁的老党员王树立手中征集到了3030册珍贵剧本。这些剧本包括中、英、美、法、俄罗斯、朝鲜等国家,跨越不同时期的40几个剧种。这批珍贵剧本的入藏,填补了西和县征集地方戏曲档案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内容,拓展了查阅利用档案图书资料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剧本是创作的基础。而对于科教片的创作来说,"剧本"的创作同样重要。科教片创作所依据的"剧本"我们称之为台本,这主要是由于科教片的台本具有通俗性、科学性、形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影视故事片所用的剧本。分镜头台本是科教片二次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档案馆现存清末民初广东各海关档案内,有几十份辛亥革命与黄花岗起义的文件和数万字的情报。这批档案记述了黄花岗起义与广东独立的具体过程,反映了清廷的对策和武昌起义后广东军政府及商人支援武昌政府的情形;并反映了帝国主义通过海关抵制辛亥革命和广东军政府对帝国主义的政策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正还没老就开始回忆了。都梁那年出版了他的第四本书,也正拍摄他的第三部戏。第四本书有两个版本:小说版叫《荣宝斋》,文学剧本版叫《百年往事》。因为气脉流畅,都梁的"文学剧本"可以当小说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百年往事》时图书  相似文献   

13.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6,(21):61-63
六、戏剧类 [班子](名)①剧团的旧称.(33) [茶园](名)①种植茶树的园子.②旧时称戏院.(136) [汉剧](名)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旧称汉调.(511) [徽剧](名)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该省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旧称徽调.(576) [落子]lào·zi(名)①<方>指莲花落等曲艺形式:~馆.②评剧的旧称:唐山~.(783) [梨园子弟]旧时称戏曲演员.也称梨园弟子.(792) [戏班]图戏曲剧团的旧称.也叫戏班子.(1398) [戏本](名)戏曲剧本的旧称.也叫戏本子.(1398) [正旦](名)戏曲角色行当,青衣的旧称,有些地方剧种里还用这个名称.  相似文献   

14.
陈栓紧  王俊赛 《视听》2022,(3):92-95
在辨识影片喜剧与悬疑杂糅类型特征时,电影《扬名立万》展露出元电影、剧本杀、民国背景、封闭空间、犯罪推理及悬疑风格等特征,令人惊喜,也使其以黑马姿态闯入观众视野.从元电影、剧本杀和悬疑风格三个角度看,《扬名立万》表现出外戏与内戏、媒介间性等双重元电影特征,并以影像的互文来指涉现实;剧本杀的元素以视听语言的方式在大银幕上构...  相似文献   

15.
正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导致商务印书馆办公大楼、总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出版物和东方图书馆收藏的几十万册中外图书(其中不少是珍本和孤本)全部化为灰烬。在这场浩劫中,一些留存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印刷所的名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文艺评论、随笔、访谈录和译稿等,也一并葬身火海。"一·二八"以后,  相似文献   

16.
明脉望馆本教坊编演杂剧和清南府、昇平署戏本,是历代宫廷演剧唯一存留的剧本。其中,尤以主要演出于宫廷宴飨场合的清代仪典承应戏存世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且从剧本结构来看,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追本溯源,通过与明内府本和宋代教坊承应演出进行结构和内容的对比,认为清代仪典承应戏,继承了教坊致语的内容,通过角色内化,继承了教坊承应演出的基本结构。而"参军色"从游离于演出之外,仅充当串联者到成为剧中角色之一,体现了历代宫廷曲本创编手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甘肃清代戏曲剧本是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珍贵文献。文章对这批文献的价值和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的必要性做了介绍,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10):153-154
影视剧本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就"出戏"与"凑戏"来讲,多数人却并不熟悉。笔者在分析和体会近期典型影视剧的基础上,提出了"出戏"与"凑戏"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概括和解释。希望通过对"出戏"与"凑戏"的解读给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所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戚世隽 《文化遗产》2010,(4):37-43,59,158
论文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剧本的搜集、研究的历史作了疏理,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认为只要转换研究视角,对古代剧本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戏剧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