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大宗师>中的超然、洒脱的生死观教人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朴素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种种心灵的困顿和迷茫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世俗的浮躁和狭隘,庄子笔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真人将引领现代人走出心灵困顿;以"死生,命也"的坚定来诠释生命之无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自然中找寻个人的安慰;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看"生死存亡一体者",生与死没有界限,人们应顺应生死,坦然地去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说明《伤逝》是一篇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高度融合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为作品提供了环境,人物性格和细节的真实性,象征主义拓展强化了作品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上意义。《伤逝》中的“家”和“夜”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爱”象征着人类精神追求中世俗的牵绊和情感的重负;“花与动物”、“谈天,读书,散步”与“家条”象征了脱俗与世俗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子君”象征了一种虚无的存在,“涓生”象征着不可征服的生命;“走”是他的原型,是他反抗死亡与空虚,获得生命永恒意义与价值的方式。鲁讯围绕“立人”思想,在《伤逝》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再造意图。涓生这类意象的出现,表明鲁迅的创作由病态人格的揭露跨向了理想人格的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悲与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楼梦》是从曹雪芹死亡意识中生长出来的文本。他把自魏晋以来中国诗人的生命虚无感推至极限。贾宝玉是典型的诗人,也是生命中的沉思者,执著于一种唯美主义的生命态度,以美抗拒时间的流逝,填补生命的空虚,美是其居世的唯一意义,一旦识破美的虚幻与瞬间性,他必然走出这个劫难的世界,重新回到冷漠无情的自然永恒。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永生的”福斯卡的心路历程,说明“活着”只是存在的浅表形式,死亡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更为本真的方式。人们应面对死亡,在虚无中建立起生命的意义,并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摆脱孤独和虚无,以自己的行动获取本质。  相似文献   

6.
死亡一直是鲁迅作品中常谈深论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最深最广地涉足了死亡世界。鲁迅的作品从来都是直面任何“死亡”的暗示与明宣。生与死几乎贯穿其作品思想中心,他希望一切在死亡中得到生存。在《朝花夕拾》这个回忆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死亡意识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个体生命的成熟,他的死亡意识浸染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其面对死亡的坦然超脱,直视死亡而后反顾自省的深沉回思。反抗死亡折射出反抗绝望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7.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虚无思想体现最为集中的一部作品.而这种虚无精神的内核是通过镜像、雪、死亡等一系列的意象来体现的,《雪国》向读者营构了一个虚无的意象世界.它不仅是川端康成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探索和思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悲观心态.  相似文献   

8.
伊夫·瓦岱所指认的现代性的3种时间类型: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在《野草》里面表现为黑暗与虚无的生存境遇,对虚无与死亡的抵抗姿态及其象征世界的建构。《野草》所展示的生命主体在黑暗的绝境中内聚起的生命意志,为人类穿越巨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标识。另外,对于象征主义等艺术言说方式的创造性的运用,确证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   

9.
《回家》描述了一个自战场返回家乡的士兵亚瑟的旅程.主人公的归家之旅可谓是对荷马的奥德修斯归家的戏仿,二者的对比揭示了现代战争中英雄的消失、现代人存在的虚无,而“家”成为医治人异化的良药.反对战争、维护家园的完整性和保持家的凝聚力是贝里关于现代人健康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早期对《野草》的解读,存在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线索,即《野草》中“虚无”、“绝望”的意味究竟为何意.这是阐释《野草》的一个关键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阐释中不乏自由之声,亦不乏在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发出的种种变声.不过,一种尤具启发的思路隐约可见,即在《野草》最“消极”的《墓碣文》和最“积极”的《这样的战士》之间存在某种尚未解明的秘密.这一解读秘密在20世纪40年代的竹内好那里几近“去蔽”,遗憾的是,其结论未能清晰呈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木山英雄眼中,其秘密俨然可以揭示,但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2.
获曼布克奖小说《大海》通篇弥漫着存在和死亡主题,作者班维尔通过小说表现了其向生而生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挣脱虚无感和缺失感的束缚,在这个充满荒诞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脱虚无、感悟死亡、寻找精神家园,坚持积极的自由选择,坚持本真生存,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赋予存在以本质。  相似文献   

13.
“让失败率为零”是法国教育思考委员会向法国政府建议的教育改革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很值得我们借鉴。什么是失败率为零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不是教育。”从他的话里,我想可以看出,“失败率为零”应当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教育得到发展。这当然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它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激励着一代代人进行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想,这本书可以反映出这种追求的一鳞半爪。《…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死哲学,就是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深刻反思与追问而形成的对生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死亡,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哲学家。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爱与死的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萧乾 《高中生之友》2011,(11):19-22
很多年前,一本名为《死亡日记》的书在读者中引起轰动。作者是陆幼青,一位癌症患者。年轻的生命突然被判死刑,陆幼青用日记记录下自己站在生命"倒计时牌"前的种种:如何直面癌症,如何直面恐惧,如何直面虚无,如何笑对生死……  相似文献   

18.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为我们展现出面对"荒诞"主人公是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的,那就是"反抗"。具体阐述加缪"反抗"的具体含义,在两部作品中建立的"反抗"共同点及其升华,其中升华分为三个部分:反抗对象的扩深、从"消极反抗"到"积极反抗"、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上,庄子提出了生死一齐思想,甚至认为死比生更加美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非常珍惜生命.在这一尖锐的矛盾背后,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同一性.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全书,不管庄子是等生死、齐荣辱,还是"两臂重于天下",其间既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的厌弃,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留恋.正是在这生死的矛盾之中,揭示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强 《文教资料》2008,(19):18-20
荷马时代的英雄追求崇高的荣誉,为了英雄的荣誉放弃享受、放弃责任甚至放弃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荣誉观念和精神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是解读希腊英雄荣誉观的经典之作.在荷马时代要想成为一位高尚的英雄,首先要有纯正的血统,以荣誉的光环成为众人膜拜的王者;其次要有坚韧的勇力以夺取战场上胜利的荣耀;还要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在口锋交战时获得智圣的荣耀.而成为高尚的英雄更要为荣誉而战,因为他们必须要捍卫得之不易的名誉,不断夺取更强大的荣耀;他们也只有以自爱的名义用无限的荣耀填满孤独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