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我很苦恼。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闭着眼也知道谁家门朝哪儿开,但老是写不出像样的新闻,不知为啥? 答:可以说你是一位“地方通”,对当地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你的一个长处,这个优势比专业记者强。但是,在“熟”字下掩盖着一个不足,对什么都看惯了,新闻敏感减退了。也可以说,这是通讯员的一种“地方病”。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吐鲁番有一位爱好摄影的通  相似文献   

2.
搞新闻的人没有想象力不行,想象力太丰富却让人苦恼。没当记者时想着要当大名气的记者,当了记者才知道这是需要机会的。面对那种轻车熟路、立意平平的报道,也让人苦恼。但我宁愿苦恼,也不甘心那种轻车熟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便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哲人的话鼓励我在苦恼中探索——相信踏破铁鞋有觅处。有人问,象“军马退役”这样的宏观信息,恐怕只有从会议或文件中才能得到吧。其实不然,得来还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里我们的怕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燕 《新闻窗》2011,(2):63-63
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终于,这一次网络让你我成为生活的主演和导演。Msn、QQ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Facebook、微博这样的网络2.0应用,让平凡如你我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编织一个结点,或成为一段烛火的点燃者和秉持者。  相似文献   

4.
发现你自已     
古希腊一座圣庙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我想是的,一切成就,均始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人生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生活中的我们,不只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导演,结果往往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无暇静下心来想想"我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可见,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认识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人。由于革命的需要,抗日战争后期,党调我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也只是编编副刊、做做党的工作,并未真正接触新闻业务。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胡乔木同志随同来到重庆,他对我的工作状况,不大满意。有一次他跟我说:党调你到报社工作,不是不要你搞文学创作了,你应该做记者,做记者可以接触生活。每个党员都要为党报工作。如果鲁迅活着,他一定也会为自己的报纸做记者。我记得我们这次谈话是在公共汽车站候车时讲的。后两句话讲得特别精辟,因此记忆甚深,也正是这两句话成为我做记者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当记者整整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篇作品获得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两篇作品获得自治区好新闻奖,8篇作品获得《新疆日报》年度好新闻奖。回顾走过的这段路程,在好新闻的背后也常有苦恼和困惑。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即好新闻的三条边:苦恼+思索+突破。怎样才能想到、做到“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 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过这样三句话:即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想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当记者;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可能是一般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你想到了,做到了,才可能当一个好记者。我始终把它奉为我做记者的座右铭。我自愧不是一个好记者,但总向往着郭超人所  相似文献   

7.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8.
阳闻同志:你的《一个农民通讯员的苦恼》的来信,我已看过。知道你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连续3年被县广播站评选为优秀通讯员,这是你拼搏的结果。我向你表示祝贺。你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某些报道失败,也伴随而来一些苦恼。产生胆怯,不敢再大胆采访了,但又不甘心这样呆下去,思想处在矛盾中。蒙你信任,坦率地向  相似文献   

9.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感受日本》欧阳蔚怡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8定价:29.8元《感受日本》一书对于普通日本人的生活风情作了大量的描述,这来源于作者在日本长期生活感受的积累,得益于作者对日本社会的近距离观察。通过本书,你能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情世故,感受日本社会跳动的脉搏。本文摘自序言。  相似文献   

11.
稚云同志:你好! 首先告知你一个好消息,上次你提到的“工人日报函授学校”,我已替你报上了名,也预交了学费,你只需追寄两张照片就可以了。望你在学习中能有所收获。在你信中,表达了很乐意使我们这种相互有益的通信继续下去的愿望,我很高兴。其实解答读者的提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本身对于我自己也是很好的学习。文学本身就是“交流”。很难设想,当一个作家拒绝与社会、与人群、与生活“交流”时,还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来。你来信问起“感受”的事,下面就我自己的点滴体会和你谈谈心。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对“皮皮”和你的创作很感兴趣,你能谈谈吗? ●皮皮,起这样的一个笔名就是为了代替真实的姓名,所以不该在这里再把真名写出来。皮皮是瑞典一本书中的一个小女孩儿,我因为喜欢这个女孩儿的性格而选择了她的名字,现在看来有些不妥了。她可以永远是那个小女孩儿,而我不能。已经进入中年的我开始为这个名字苦恼。想把这个名字改动一下,可能性又不是很大。最可能的就是改成“老皮”,你们觉得妥吗?  相似文献   

13.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4.
感谢大家能够给我机会在这里介绍德国之声培训中心和德国公共电视台的记者培训。在德国,并没有100%让你成为记者的路径。原则上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为记者,也都可以成为记者。但是正像德国以前的一个电台台长所讲的一样,新闻媒体实质上是一门手艺,一门行当,这门手艺和行当一定要学。但是你如果没有天资的话要学好也并不容易,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有天资的人完成自己的记者职业梦。德国大学里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大家可以在公共电视台寻求一个实习机会,实习以后,你就可以在一个德国培训基金会里得到培训,之后再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我们在波恩的总部主要做广播的培训,电视培训主要是在柏林。我们既对国内需求进行培训,也对外  相似文献   

15.
充分积累 轻松主持——主持人张越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应约来到了张越的家,与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下面即为谈话内容)。主:张越,我想和你聊一聊潇洒的问题。人们都说张越活得特别潇洒,那你说说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潇洒?张:我活得潇洒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我觉得我活得挺累的。如果要说潇洒的话我觉得,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别太爱自己;第二,别把事情看得那么复杂,就是人容易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觉得我怎么着怎么着之后吧,你就会永远地对生活不满,永远地对周围的人不满,永远地都觉得别人薄待了你,对你都是特别不公平,要这样话,你的心态就…  相似文献   

16.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17.
一些初搞新闻报道的同志苦恼没有素材,以为它像“奇珍异宝”一样,很难得。其实。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供报道的素材,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慧眼”。记得我刚学写报道时,也常为没有素材而苦恼,那时还在上中学,接触的人和事也少,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挺平常,于是整天就想着周围能出点震憾人心的“大事”,什么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临危不惧斗持枪歹徒等等,可这类事毕竟不多,即使发生了,记者和专业报道员早已捷足先登。后来班主任开导我说,校门口邮电所的刘大爷,几十年来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一片的人对  相似文献   

18.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有梦想、而且人人都有可能梦想成真的时代。只要你敢拼敢干、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付出挥血如汗的力气,你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你想要成为的人!告诉自己,没有什么不可能!这里,我们要讲述的就是一个打工妹从创业初始到百万富翁的创业经历,看似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创业故事,但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创业故事却让一个口吃女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发人深省,让很多人可以从她身上获取信心和力量——这是一个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只要有信心,毅力再加付出便可以获得成功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