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这是为什么?     
<正> 1995年第4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出版不久,编辑部收到了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刘小非同志于1995年10月8日的来信。他在来信中这样写道: 今来信有一事请求处理。 《中国学校体育》1995年第4期55页刊登署名为夏冬生、沈远题为《谈体育考生术科考试前的心理准备》的文章,与我1992年发表在《安徽体育报》上的《谈谈高考前的心理准备》这篇分上、下连载的文章在文字和结构上相差无几,只删去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史》1985年第4期上刊登王赛时同志《风筝名称辩误》一文,认为风筝是乐器而不是纸鸢。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接着,《体育文史》1986年第1期又发表旷文楠同志的《唐人风筝诗与风筝》,指出王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本刊自1993年第6期发表孙耀鹏同志关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陆续发表了几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文章。由于栏目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文章无法一一刊出,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都已表明,为此这一讨论准备暂过一个段落。现将最后一批有一定代表性的来稿摘编如后。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6年《学校体育》第4期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在学校体育理论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学校体育》在1987年第3期,又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与杨明远、李小萍同志商榷的文章,同时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专题讨论。有些刊物也转载了杨、李两同志的文章,并同时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文章。通过近一年来不同形式的争鸣,当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增强学生体质到底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唯一目的。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多种目的,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他们批评“唯一目的”的观点是传统的生物体育观的反映,在哲学上是形而上  相似文献   

5.
<正> 1983年第5期《学校体育》发表了我的“确定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与评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以下简称“依据”)一文后,在讨论中,许多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使我得益不浅。现在讨论的焦点已经集中到品德考核是否要参与评分这个问题上来了。对这个问题培抄同志在1984年第3期《学校体育》上以“品德考核应当参与评分”为题,发表了  相似文献   

6.
《体育科技资料》1979年第1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二)发表了刁文元等同志的“对进攻与防守理论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刁文),就控制与反控制、形式与实质、进攻与防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其后,在《中国体育科技》1981年第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一)又发表了张育青等同志的“也谈对进攻与防守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刁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刁文”有许多具体论点是不够缜密、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3期卷首发表了丛文同志的《“成功体育”的呼唤》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问:“成功体育”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决定开设一个[为“成功体育”奠基]的小栏目,一万面邀请一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就有关“成功体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来稿,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索学校体育到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体育教学中“不成功”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一文,从反面揭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性,我们以此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8.
<正> 《学校体育》1987年第3期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的文章,该文对发表在《学校体育》1986年第4期上杨明远、李小萍同志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从而展开了一场有关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本文就《讨论》与《思考》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一、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思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目的(职能),但不是唯一目的。对“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对确定学校体育目的提出了应当考虑的三个条件:1.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国民体育的目的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制约;2.学校体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9.
也谈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一径赛项目的安排——与郑洪同志商榷●王进拜读郑洪同志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1997年第3期上《浅析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一径赛项目的安排》一文后,颇有启发,亦有所疑义。现提出自己的管见,愿与郑洪同志及同仁商榷。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  相似文献   

10.
赵超君 《体育教学》2011,31(5):67-69
笔者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中规定必修内容的思考》一文在《体育教学》2010年第2期发表后,一直期望能引起同行的关注或引发不同的认识,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体育教材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对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的关键问题。很高兴读到俞小珍、方建新二位老师《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中规定必修内容的提议与辨析》一文(《体育教学》2010年第10期,以下简称“提议与辨析”),也很高兴就二位老师提出的不同认识展开进一步讨论。或许,不同认识的碰撞能生出接近真理与事实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今年第7期《北方棋艺》发表了徐进之同志提出的“一路雄风不是创作”一文后,引起了各地棋友的注意。我在翻阅董永明同志的近期“作品”中也有“不是创作”的同感。例如,他发表在1981年第5期《北方棋艺》的“风雷激”就是《炮卒专集》(陈廉庸遗著)第一编第6局的影子。现将该局抄录如下,供大家评论(黑先胜)。  相似文献   

12.
王锡健 《中国钓鱼》2004,(12):26-27
《目睹鱼的“宗教仪式”》(见2003年第十期)和《浅析(目睹鱼的“宗教仪式”)》(见2004年第九期)两文发表后,引起广大钓友的关注,很多钓友来稿来信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选登如下,以引发更多钓友对鱼类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社科优秀论文评选揭晓,国家体委科研所谢亚龙同志获一等奖。谢亚龙获奖论文的题目是“竞技运动的世界纪录究竟有没有极限”。这篇论文首次发表于《体育科学》杂志1985年第1期。论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的重视。《体育报》、《自然辩证法报》等报刊转载了摘要;同年又被收入《体育哲学论文集》。国际奥委会原办公室主任贝丽乌亲自致函《体育科学》编辑部索取英文摘要,并刊发在《奥林匹克评论》1986年第1期“独立  相似文献   

14.
赵国雄同志在《体育教学与训练》1987年第4期上发表了《正确理解和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則》(以下简称《赵文》)一文,对“三从一大”原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以较充分的事实论证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科学训练之关系。并在科学训练与“三从一大”原则之间的  相似文献   

15.
应当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专项体育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于1993年第6期发表了孙跃鹏同志《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以下简称《立论》),在体育教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迪,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的剖析,也将对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专项体育课,有些问题也还有待于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必须明确开设专项体育课  相似文献   

16.
<正>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大事。《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3年第6期发表了孙耀鹏同志“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以下简称“立论”)一文,并特意加了编者按,希望就此展开学术研讨与争鸣,这是很有意义的。受孙耀鹏同志“立论”一文的启发,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遂成此文,欢迎学界同仁指正。 开设专项体育课在当前我国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专项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读了《体育教学》杂志1997年第2期真名同志的卷首语“素质教育与体育学科”一文,谈到关于体育学科的应试教育问题,我们对此颇有同感。从1992年开始的初中、  相似文献   

18.
改革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市教研中心体育部联合召开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八十周年座谈会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较系统地论述体育的...  相似文献   

19.
问世六百六十年的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的壁画中,有一幅描述古代捶丸运动的图画(见《体育文史》1984年第三期封面)。1981年《文物》第五期刊载了柴泽俊、朱希元同志的《广胜寺水神庙壁画初探》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这幅湮没了六百多年的壁画,是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体育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什么是体育熊斗寅在《体育文史》1996年第2期上,高兴地在《观察与思考》的栏目中,读到肖正同志的《体育是什么》一文。我完全同意作者的体育整体观点,但究竟什么是体育,我认为还言犹未尽,值得进一步探讨。开宗明义,我不得不先说几句题外话。记得在一次学术座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